面向未来战场:霰弹枪反低慢小无人机弹药技术发展
作者: 刘频程与普通无人机不同:FPV无人机
FPV(FirstPersonView,第一人称主视角)无人机的设计理念与市售的摄像无人机截然不同,后者通常用于在乌克兰和其他地方进行侦察或投掷弹药。FPV无人机由坚固的碳纤维框架和柔韧耐用的螺旋桨材料制成,这与大疆DJIMavic无人机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硬塑料不同,硬塑料往往很脆,因此12号霰弹中的铅弹可能会摧毁普通无人机的螺旋桨,然后使无人机坠毁。但要对付FPV无人机,需要弹药进一步优化。


反无人机霰弹分类与作用原理
捕捉网网弹
在无人机非法使用日益严峻的当下,美国ALSLessLethal公司研制的ALS12SKY-Mi5反无人机防御弹药凭借创新设计,成为保障安全的有力武器。
ALS12SKY-Mi5专为快速打击非法商用无人机而设计,像非法监视、违禁品运送等情况都能有效应对。其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霰弹丸选用无铅合金,捕捉无人机的绳索为纤维材料,既环保又具备高强度和耐用性,确保在复杂环境下依然可靠。独特的结构设计是一大亮点,“捕捉网”由系在一起的5段绳索组成,发射后5段绳索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形成约1.52m宽的“捕获网”,精准缠住无人机螺旋桨,让其失去动力,这种设计比传统打击方式更高效,且能保留无人机残骸用于后续调查。




从性能参数看,它的各项指标也十分出色。12号口径,弹壳长70mm,保证了稳定性和发射效率。251m/s的初速以及300英尺(91.4m)的有效射程,使其能在较远距离对目标发起攻击。而且,仅1发弹就能完成任务,简化了操作流程。此外,ALS12SKY-Mi5还提供长达5年的质保期,展现出对产品质量的强大信心。它的出现,为反无人机领域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以创新设计和可靠性能,守护着空域安全,是应对无人机非法活动的前沿利器。
专用霰弹
在无人机威胁日益严峻的当下,瑞典Norma弹药公司的AD-LER(Anti-Drone–LongEffectiveRange)反无人机霰弹凭借一系列创新设计,成为了无人机防御领域的佼佼者。
AD-LER专为100m内的无人机打击而打造,在设计和性能上有诸多创新。其采用12号口径,弹壳长70mm,内装多个直径2.7mm的6号钨制弹丸,与传统霰弹相比,钨制弹丸密度大、硬度高,具备更强的穿透力和杀伤力,能在击中无人机时释放强大的冲击能量,有效摧毁无人机及其关键部件。弹丸总质量34g,配合405m/s的初速,在0~100m的有效射程内,可实现精准打击,确保对无人机的高效拦截。



从霰弹的整体构造来看,AD-LER同样亮点十足。它采用塑料弹壳,不仅减轻了弹药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弹壳长70mm,黄铜部分高16mm,这种尺寸设计有助于提升弹丸在枪膛内的稳定性和发射性能。而且,AD-LER在武器适配性上进行了优化,尤其推荐贝内利M4AI霰弹枪,与适配武器配合,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在喉缩使用上,它提供了灵活的选择,可使用1/2以下喉缩,甚至不使用喉缩,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和射击需求。
AD-LER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为无人机防御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在反无人机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应对无人机威胁的重要利器。
箭形霰弹
美国萨博特设计公司自1998年起专注生产集束箭弹,已制造超300万枚。其产品兼具性能优势与安全保障,为自卫提供有力支持。
在弹药性能方面,12号口径集束箭弹初速达587m/s,.410口径初速为533m/s,均采用新型旋转稳定箭形弹。12号口径霰弹含19枚钢质箭形弹,比传统9粒铅制00号鹿弹弹丸数多211%,且质量约为其一半,在各交战距离对软目标穿透性能和精度更优;.410口径霰弹装7枚特制钢质箭形弹,在不同距离有良好密集度和精度。
弹药构造上,均采用专利弹托,像12号口径用M1弹托,搭配新弹壳与优质发射药,保护枪管并确保箭形弹稳定释放。箭形弹经特殊制造,如M1弹托内箭形弹硬度达HRC45,特殊尾翼使箭形弹出弹托后更稳定,相比回收箭形弹,性能更卓越。
萨博特设计公司Flechette集束箭弹采用12号口径,内装19枚尾翼稳定箭形弹,其空气动力学和终端性能远高于传统的铅弹。在射击时后坐力对Flechette箭弹的影响很小,使箭弹能够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其形状和弹道系数,可实现可预测的速度、分组和终端效应的弹道性能。Flechette箭弹凭借其优异的近距离散布广的优势,也是反制无人机的利器之一。
优劣势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现代战争与安全防御场景中,低慢小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对传统防空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传统防空武器应对低成本FPV无人机时,存在反应迟滞、拦截成本高昂等问题,促使网弹、专用霰弹和箭形霰弹等新型反无人机弹药应运而生。
网弹以ALS12SKY-Mi5为代表,采用环保且高强度材料,通过独特结构在发射后形成捕获网,可精准缠绕无人机螺旋桨,实现“软杀伤”并保留残骸用于调查,适用于打击非法商用无人机,兼容性强且操作简便;专用霰弹如AD-LER,运用高密度钨制弹丸与优化设计,在100m内具备强大穿透力和杀伤力,塑料弹壳降低成本,灵活的喉缩设计适配多种作战场景;箭形霰弹则凭借专利弹托与新型旋转稳定箭形弹,实现150m远程精确打击,弹丸数量多、精度高,对软目标毁伤效果显著。
这些弹药技术显著降低了反无人机作战成本,如乌克兰士兵利用改造霰弹枪将单次拦截成本压至5美元以下,同时构建起100m内的立体拦截体系,填补了传统防空的近距离防御空白。然而,这些弹药也存在局限性。网弹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强风可能干扰捕获网展开;专用霰弹在超远距离的精准度与毁伤效果有所下降;箭形霰弹对制造工艺要求高,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且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网弹、专用霰弹和箭形霰弹为反低慢小无人机作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有效手段,未来需通过技术优化持续提升其综合性能。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多技术融合,将网弹的“软杀伤”特性与专用霰弹、箭形霰弹的强毁伤能力结合,开发复合型弹药。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与传感器技术,提升弹药对无人机目标的自主识别与精准打击能力,进一步优化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