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校园行:阳光体育健康第一
作者: 汪大昭杨村十小:师资场馆总在建设
初夏,天气越来越热。来到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十小学,这里的校园体育活动比天气还热。下午课后,足球场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和教练带领下进行身体和基本技术练习。300米跑道上,田径队的孩子们顶着烈日阔步奔跑。校园另一边,几块篮球和排球场同样热火朝天,排着队练上篮的,分队打对抗的,拉开圈子练垫球的,各得其乐。
杨村十小现有学生3100人,61个教学班,体育教师18人。算起来,全校一至六年级每周共有305节体育课,就是体能课由非体育老师代上,平均每位体育教师每周的体育课时数也有16节,每天三四节。这还没把带操和训练算进去。客观说,这个工作量可不算少。


校长李树武认为,这支师资队伍已经很优秀了,有人人比着干活的氛围。体育组长王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的就是体育教育,一干便是12年。分管体育卫生艺术的主任高金霞,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一行,今年58岁了,坚持亲自给学生上体育课。
有这样的硬件和师资,李树武并不满足。学校体育要出人才,出文化,开展班级比赛,要让学生们都热爱运动,光是班级足球赛的赛期就有两个月之久。考虑到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运动和学生要提高水平的需求,一定要用好学校自有教师和从社会俱乐部招聘教练。十小是挂着牌子的天津市排球特色学校,李树武准备增聘一位排球教练,争取资金在校园内建一座气膜运动场,解决没有室内体育馆,冬季无法开展排球训练的难题。
李树武说,能打比赛的孩子学习上都不差,即使耽误几节文化课,很快就能补上。家长最在意孩子的健康和升学,老师和教练不能只管锻炼身体和技术训练,经过和家长们交流沟通,很多家长成了孩子们比赛的啦啦队。
十小每年有四个体育节。春季体育文化节,举行全校运动会。夏季篮球节,举行班级对抗赛和投篮、运球、传球等趣味活动。秋季集中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冬季是足球节。这些制度化的体育安排使“教会、勤练、常赛”成为常态。
推行延长课间时长以来,十小每天上下午两次30分钟大课间,精心打造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自编校操三操联动,冬季大课间索性改为跑操,按不同年级设置跑步距离,从800米到2400米不等。李树武说,活动中,肯定有孩子跑不动了,但更多孩子在坚持和带动同学。
15分钟的小课间,是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增强活力的宝贵时段。十小鼓励高年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开展跳绳、推铁环、掷沙包、象限跳等活动。中年级学生可在座位上下象棋和五子棋。
十小规定,校运会要全员参加,历时一天半,师生都要上,重在参与,学生看到老师破门也计分,特别兴奋。为提高训练质量,学校与当地企业创办的木神轩足球俱乐部合作,聘请专业教练主持训练。十小也有两位体育教师获得D级教练员证书。家长当然愿意让孩子参加在学校的足球训练,比社会上办的培训班好得多。现在十小班班有球队,年年有比赛,每届足球节都有100多场比赛。去年,武清区中小学足球比赛,十小获得男甲、男乙、女甲、女乙四个组别的冠军。
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这样,都希望孩子们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健康体魄,但没有上级红头文件,大多不动,可有了红头文件,也不是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李树武从事体育教育几十年,他的深切感受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喜欢体育,不重视体育,那是做不好教书育人工作的。
十六小:培养兴趣与习惯
离开十小,没多远,就到了杨村十六小。跟2009年建校的十小相比,十六小更年轻了,建于2016年,有8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巧的是十六小的校长李红宝原来一直是十小校长,正好可以把在十小工作的经验加以推广。十小的现任校长李树武原来曾在区体校当过校长,接手李红宝打下的基础,把体校业余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加以融合借鉴。两位李校长和两所小学校不时交流,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琢磨提高本校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十六小的社团活动安排表上,共有四十多个社团班队,体育类的就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轮滑、围棋、国际象棋、啦啦操、叠杯等十几个项目。全校1350名学生,分为30个教学班,体育教师每周承担全部150节体育课,人均每周20多节。体育社团每周活动两次,每次一小时。大部分训练要靠外聘专业人员来分担,学校主要负责搭建平台,

学生的体育课从每周两三节增加到5节,体育老师从原来每人每天三节体育课一下子增加到5节,师资不足突然加剧。满操场都是上体育课的,如何监督检查?安排非体育老师代上体育课,那无异于看着孩子们玩。
十六小7名体育教师,5男2女,年龄不超过40岁,都是本科毕业,所学专业有足球、篮球和田径,看上去是一支正处于朝气中的教师团队。李红宝说,十六小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老师讲课讲得好,孩子们爱听,不但自己很开心,还会告诉家长。数学、语文、外语教师到了五十多岁,正是经验丰富的好时候,但体育老师要亲自做动作示范、带队出操,这个年纪已经不比当年。考虑到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务必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李红宝强调,读书讲习惯,运动同样讲习惯。学校教育,无论德智体美劳,都是为了培养兴趣和习惯。在十六小,清早,学生可以提前入校锻炼身体。允许兴趣广泛的学生在足球、篮球之间兼项参加活动。学校承办市里的比赛,还为篮球队创造机会,与北京和河北省的学校球队举行京津冀比赛。跳绳比赛更是每月一次,频繁举行,还有展示和奖励。布置作业本是为了促进学生回到家里也坚持练习,学生们无论是否喜欢作业内容,还是规规矩矩地完成,用自己的表现兑换奖品,主要是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对个别文化课成绩达不到中等水平的学生,学校会及时提醒和帮助他。
尾声
离开武清的时候,记者梳理这一天采访所得。当下,校园体育教育受到空前重视,有了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两小时和课间延长到15分钟等规定。此行本意是了解师资、场地、经费等老生常谈的三大难题如何破解,不想杨村这两所学校并无这些压力,他们在考虑的是如何发挥优势,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留下更多经验。一些现在硬件不具条件的学校迟早会有所改观,将来也会加入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大军。那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