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绳”悦动

作者: 陶莽

5 月29日,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全校学生正在进行精彩的跳绳展示。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分列在操场上,随着音乐的节奏整齐地跳动。在跳绳间歇,穿插了伏地支撑等锻炼上肢和核心的动作,当天的温度不算高,但孩子们的脸上已经流淌出了汗水。在一旁观看的家长纷纷议论:“这样的运动强度,我们恐怕坚持不了10分钟。”

自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京八条”)以来,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发生不小的变化。六年级5班段昕雨同学的妈妈表示:“我们家长非常高兴,体育好、身体棒、不怕吃苦、积极向上,这样的孩子才更阳光。”

童“绳”悦动0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校区小学部成立于2013年,当时只有一个校区,体育场地紧缺,困境相当严峻。2016年,4个年级684名学生挤在狭小操场上,如何突破空间制约,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教研员王晓东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发现花样跳绳这一轻器械运动的独特价值:占地少,有运动强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融入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成为开展校园运动的好抓手。

学校成立了花绳社团,招募了12名学生,通过“兴趣选拔——校级集训——赛事实践”模式,逐步开展花样跳绳活动。2017年,花绳社团 12 名队员获得朝阳区比赛三等奖。看着奖杯和奖状,学生们很高兴,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校领导却陷入了思考,体育不应是少数人的舞台,必须开启从“精英培养”到“全员普及”的转型。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跳绳运动,从2017年起,学校全面铺开花样跳绳这项运动,每班一节花绳课,每人一根绳,人人跳花绳,让跳绳运动融入校园生活。

段昕雨一年级刚接触跳绳时,连续跳10个就气喘吁吁,总是坏掉。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她的耐力、协调性、爆发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参加学校每月进行的1分钟单摇、8字跳绳比赛活动,每次比赛前她都会努力训练,要为班级争光。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持续练习让她明白“坚持”的意义。为了突破一分钟跳绳成绩,她每天放学后主动加练,汗水浸湿了校服,也炼就了更结实的身体。她的妈妈认为,这是比任何奖项都珍贵的收获。

童“绳”悦动1
童“绳”悦动2
童“绳”悦动3

班级间的八字长绳比赛,学校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全员参加。三年级时,班级因配合失误错失名次,段昕雨回家后难过得掉了眼泪。老师带着孩子们复盘时说:“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会互相包容、共同进步。”从那以后,她主动当起小教练,课间带着同学练习节奏,提醒大家“跟紧前一个人”、“跳出去的人也要快出,不要挡着后面的人”、“摇绳的人要根据情况变化速度,尽量别坏掉”。在五年级的比赛中,孩子们更加默契,每次班级获得好成绩,她们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小学独创了“三阶积分制”班级联赛。从每班两队升级为三队同跳,以三队总分计入班级成绩。每班40人分成3队,全员参与,一个不少。赛事的设置使得学生从不敢上、直接钻、场边看,变成了跃跃欲试,为班争光。这是孩子在比赛中获得的勇气,学会了不断战胜自己。

在校园联赛中,出现过很多感人的故事。有个孩子叫史明洋,一直是替补队员,每次都跟着一起练,但是由于人数的要求,没有机会上场。他对妈妈说:“我的动作和同学还有差距,我必须认真练,失误少了,我就会上场了。”他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没有任何埋怨,一直刻苦练习。后来,他终于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站上了领奖台。他在日记《替补的价值》中写过一句话:即使不能上场,也不能放弃成长。

“京八条”作为体育教育领域的刚性准则,既是责任的标尺,更是育人的灯塔,为校园体育工作锚定方向。它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坚定的使命感,将体育教育的蓝图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在“京八条”和心理健康20条等纲领政策的引领下,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小学突破传统边界,成为体育素养培育的沃土。

课堂上的体能训练,锤炼着学生攻坚克难的意志;运动场上的团队协作,滋养着沟通与责任意识;竞赛中的拼搏与超越,塑造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品格。这些浸润在体育中的宝贵财富渗透进学生的成长轨迹,将健康生活的理念熔铸为成长底色,让运动习惯伴随终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