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竞技场沦为网暴修罗场

作者: 郝清亮

当竞技场沦为网暴修罗场0

多哈世乒赛上,国乒小将林诗栋输球被网暴,国乒选手之间的比赛继巴黎奥运会之后再度出现喝倒彩的情景。陈芋汐在全国跳水冠军赛上虽然拿到了冠军,依然被一股不可遏止的网络暴力一通猛揍。想到此前樊振东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说出“输球不行,赢球好像也没那么行”的叹息。互联网时代,挥之不去的“饭圈文化”似乎使某些优秀运动员陷入进退两难,输赢皆罪的境地中——无论是攀上荣耀之巅或是困在失利的痛苦中,网络暴力都如影随形。这种荒谬的“输赢皆罪”困局,把竞技场沦为网暴的修罗场,不仅令运动员举步维艰,更动摇着体育精神的根基,扭曲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这种势头颠覆了竞技体育核心的朴素逻辑。在传统意义上,赛场本应是胜负分明之地——胜利者赢得掌声与嘉许,失利者收获安慰与鼓励。如今,陈芋汐的胜利被曲解为“抢走了队友应得的机会”,林诗栋的失利则被粗暴斥责为“不堪大用”。当网络暴力如潮水般不分青红皂白地涌向两端,竞技体育最核心最朴素的输赢逻辑被颠覆,体育最本质的规则被无情践踏,赛场上输或赢的标准尺被扭曲为一种莫须有的“原罪”的证明。

更令人忧惧的是,这种“双输困境”绝非孤立个案,其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更广泛的价值迷失。当运动员无论成败皆沦为靶心,体育精神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追求被异化被污染。赛场内外,一种畸形的“唯金牌论”和“零容忍心态”在蔓生。运动员被异化为只为满足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或病态完美主义幻想的符号,其汗水、伤痛、坚韧与拼搏精神等真正闪光点被粗暴遮蔽。当输赢皆罪成为常态,体育精神所蕴含的竞争、尊重、公平与团结,在公众认知中渐渐模糊。青少年目睹着榜样们无论成败均遭围攻,又如何能深刻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又如何能坦然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与挑战?体育教育中宝贵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全人格培养,正被这弥漫着的网络戾气所侵蚀。

有人说这是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大数据这把利器正让体育陷入算法的信息茧房里,是畸形的流量至上在加速推进体育价值的迷失和运动员的无所适从。社交媒体平台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让极端言论与负面情绪在特定圈层中无限共振、不断自我强化。那些理性平和的声音被刻意过滤、淹没,对运动员的吹毛求疵与恶意揣测却因能点燃“战火”、博取眼球而被算法不断推至前台。当流量成为唯一判断标准,平台责任的缺失让“茧房”日益坚厚,戾气如瘟疫般在虚拟空间蔓延,最终演变为现实世界中对运动员的集体施暴。解困之道何在?显然是一场系统性的价值重塑工程。

首先,平台责任必须被压实。社交媒体头部平台掌握着强大的算法分发权柄,这权力天然伴随着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平台需主动打破“唯流量论”的错误认知,优化算法机制,让理性建设性声音穿透茧房壁垒获得更广泛传播。对显而易见的网暴行为,平台必须拿出更大担当,建立更高效识别与处置机制,对施暴者形成强力威慑,而不应在“流量”与“责任”间摇摆不定。

其次,舆论对体育的报道与讲述要摆脱过去传统的“成王败寇”的单一模式。媒体、学校乃至全社会,应大力宣扬体育在塑造健全人格、锤炼坚韧意志、培养规则意识、促进社会团结等方面的深层价值。再者,构建运动员心理支持与舆论保护机制势在必行。面对无孔不入的网暴,运动员特别是年轻小将亟需专业心理疏导与强大支持网络。体育管理部门、运动队及社会组织应积极作为,提供及时心理干预,并联合平台与法律机构,为运动员筑牢抵御恶意攻击的防护堤坝。

樊振东的叹息,陈芋汐的泪水,林诗栋的沉默,是时代投下的警醒: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位运动员的笑容,更是体育本身纯粹的灵魂与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让竞技场回归其纯粹本质,而不是吞噬人心的修罗场。

上一篇: 作茧,破茧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