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破茧
作者: 颜强人类社会一直都有思维茧房,所以先贤才会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警谕。只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每个人生活的渗透,让这重网更密更厚,让人不自觉身陷其间,难以自拔。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快速着迷,产生长久兴趣喜好的生活内容。在习惯于表象化的便利快捷、放弃主动提问、主动信息搜索的思维方式之后,体育迷最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因为喜欢上体育运动,本就是非常主观的心有所好,当信息来源都被锁定,而信息的提供似乎快速进入了一种处处“为其着想”、投其所好的模式,这种模式还具备自我学习更新功能,于是“茧房”成型。
初时是“茧房”,长久成牢房。2006年,研究互联网生态的法学人士提出这样的概念,并不只是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全新发现,更是一种预警。当时研究指向就是大量同质化信息不断堆积充斥之后,可能对受众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的困扰。
“信息茧房”概念预警提出时,互联网还没有进入到2.0时代,主体信息传播是在电脑端的网页呈现。预警者可能都没有想到,当移动端信息接收快速形成全球化程度后,“茧房”形成也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并且可能重新架构和定义人的思维方式。“信息茧房”肯定会造成极端化思维、狭隘偏执化观念的固化,因为如果不主动怀疑、主动提问,太容易“偏信则暗”。
谁要是喜欢孙颖莎,或者是山东泰山球迷,或者看过几次斯诺克比赛直播,或者“点赞”过某条视频、随手“关注”了某个账号……移动端各种应用会快速把握其兴趣爱好,仔细研究年龄、购买力、网络浏览时间时长等习性,瞬间形成“用户画像”,并且分类,然后“投其所好”地不断推送无意中已经表现出来感兴趣的内容。这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必然,也是一切基于“用户体验”的算法结果。AI技术的不断升级,更强化了这种算法推荐的能力。
时间稍微堆集,会发现打开任何常用应用,自己的兴趣内容总会第一时间呈现,不会错过算法锁定的喜好“偶像”或者“话题”中任何细节。这一叶障目,很可能让人失去了整片森林,看不见泰山。
饭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一些极端生态,就是在这样的“茧房”牢狱里形成的,从体育扩散出去,延展到更广义的社会生活领域,各种过激行为的发酵几乎同源同根。移动互联网传播、社交媒体普及,并不是形成“茧房”的根本原因,只是这些看似越来越便捷的工具运用让思维牢狱形成得更快更猛,也让降智来得更加汹涌凶残。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上,太多留言评论首先是情绪化表达,然后才会有一些零星的思维观点。人们都乐于意见表述,在看似不需要承担什么言论责任,也能在各种马甲ID隐藏真实身份时,“畅所欲言”且“百无禁忌”。可是,这样的表述和信息堆积,会进一步加深“茧房”的固化,最终让人不能自拔。
失去独立思维,或许是人生最可怕的事。不自觉中,可能踏入人云亦云的恐怖之中。怀疑一切当然不对,但打破“茧房”、主动提问、保持适度质疑态度,才能打破思维的局限。破茧的方法无非是信息多元化、信源深度辨析和扩大自己的社交渠道。所有社交如果只通过屏幕,接触的往往不是真人。实际操作上,不要总是使用同一社媒应用,“点赞”和“关注”的时候谨慎一点,或许能减缓“茧房”的包裹。
“茧房”永远存在,只是他们的马甲会变化得更快而已。很多“茧房”背后都有功利逻辑。英国小报从来都热衷于“塑造偶像”,然后“打破偶像”这样一种内容生产模式,因为这能够多次创造高峰流量,满足人性中好奇窥私的隐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