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说的潮州俗语
作者: 许海燕1
我母亲是广东潮州人,在家讲一口潮州话,我们六个儿女耳濡目染,也都会讲潮州话。
母亲经常用一些生动精彩的潮州俗语教导我们,有时也微笑着嘲讽我们。其实,这嘲讽也是一种教育。
母亲常说“黄牛追马跌断肠”,意在教导我们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攀比。黄牛怎么能跑得过马呢?肤浅虚荣的攀比,结果必定是肠断骨折。
小时候,母亲叫我上街去买东西,回来得晚了,她总说我是“逛路丫鬟”。这个词好有趣,一个可爱好奇,一路走一路逛的孩子就出现在我面前。母亲用这个词实则提醒我,做事要专注,不要东张西望。
炎热的夏天,母亲在做家务,我经常拿一把芭蕉扇给母亲扇风,母亲很欣慰,夸我“三岁孩童看八十”,意思就是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常能映照出他长大后的模样。母亲总是称赞我会体贴他人,也夸我做事努力。之后,我确实一直秉持着努力奋进的态度。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当班长,一直当到六年级。记得偶尔有老师生病,就由我代替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一年级期末,我与另外一个同学门门功课5分,校长奖励给我们每人一个大皮球、十本练习本和一打铅笔。在工厂做工时,我依然勤奋踏实,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恢复高考后,我凭借不懈努力,顺利考入大学,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2
我读小学时,母亲在工厂织手套,我们几个孩子帮忙做后续加工。我一边看书一边缝手套的指头,姐姐缝手套的腕部,大哥则把手套整平、包扎成捆。母亲常称赞我们“十根筷子捆成棒”,意思是大家共同努力,就会很有力量。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市里组织少先队员大会,我作为少年队新队员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我的个子还小,够不到讲台上话筒的高度,团市委的一位阿姨拿来一张小凳子,让我站在小凳子上讲话。那次母亲用白布为我做了一件白衬衫,红领巾也是用布料做的,母亲对我说:“绸缎能遮风,布衣也暖心。”
还有一件事情是母亲晚年经常和我提起的。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三哥上初中一年级。有一年初冬,冷空气突然南下,母亲那天上中班,要晚上十点才下班回来。看到风很大,我和三哥商量了一下,决定给母亲送一件棉衣。从我们家走到母亲的工厂要半个多小时,我们顶着寒风把棉衣送去了,母亲非常高兴。她的同事对她说:“你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再辛苦也值得。”
3
我是家中最小的,思想也最新潮,有时有点超前消费。母亲常嘲讽我“没米乐”(家中没米还很快乐),意思就是“穷开心”。
1982年我大学刚毕业,买了一台国外产的冰箱。我用冰箱做了一次冰激凌,母亲尝了尝,说:“与街上卖的差不多嘛。”我想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我的超前消费。1984年,我和南京大学的吴俊忠老师合译的《莎士比亚传》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译著。拿到800多元稿费以后,我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相继地,又买了空调,装了电话,每次母亲看到后,总要说一句“没米乐”。后来,我因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母亲来南京,看到我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整齐漂亮的书稿,这回她没有说我“没米乐”,而是说:“这东西好,你就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了。”
2002年,我从银行贷款买了小汽车,母亲又到南京来。她是不赞成我买小汽车的,认为开汽车很危险,再说我这也是“没米乐”。但当我开着汽车带她出去游玩,参观南京博物院,参观中山陵景区,她坐在我身边,又说:“这汽车好,像个小房子,不怕风,不怕雨。”
母亲百年诞辰纪念仪式之后,我编印了一本《母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影集》。有一天夜里,我梦见陪母亲在小区里的湖畔散步,她没有说我“没米乐”(因为我也是从银行贷款买的这套别墅),而是问我:“这湖水通到哪儿?”我告诉她:“翠屏山上的水流下来,汇成这个洗月湖,湖水流入牛首山河,再流入秦淮河,流入长江,最后汇入大海。”她听了以后说:“哦,原来你和世界是相通的。”
母亲常说的潮州俗语还有很多,譬如“日头走爬爬,晚上点猪油”(用潮州话讲起来是押韵的),形容白天在外面玩儿,晚上点灯做功课;“肩头高过耳”,形容一个人很自满,肩头耸起来高过耳朵等等。母亲虽然早已远离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里。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