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捕鸣蝉
作者: 吴建盛夏未歇,蝉鸣不止。梅雨后的一个清晨,老天爷好不容易绽开了一张笑脸,孙子嚷嚷着让我带他去龙游湖游玩。
雨后的龙游湖泛着粼粼的波光,岸边的绿化树挂着晶莹的露珠。走不多远,耳畔忽然传来清脆悠长的蝉鸣,“知了、知了……”那歌声时高时低,时长时短,忽近忽远,忽断忽续,此唱彼和,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循声望去,只见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蓊蓊郁郁,却看不见一只鸣蝉,只有那声声入耳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孙子好奇地问我:“爷爷,你在看什么呀?”“蝉,唱歌的蝉。”我回答。“就是那个‘意欲捕鸣蝉’的蝉吗?”我点点头。孙子也学着我仰视前面的大树,目光极力搜寻着“歌声振林樾”的小小精灵。忽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转过头来问我:“你不是说你小时候经常捉蝉玩吗?你是怎么捉的呀?”
我拉过孙子的手在一块大石块上坐下来,慢慢给他讲我儿时捉蝉的故事。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午后的蝉鸣穿过树叶,透过窗子,传进耳朵里,挑逗我那颗顽皮的童心。我一骨碌从竹榻上翻起,和小伙伴强子做了一个捕蝉工具——在一根长竹竿顶端绑了一个圆圆的铁环,铁环里蒙上网。听到蝉在哪棵树上叫,我们就悄悄地来到树下,仰着头在树杈间搜寻,发现蝉便举起竹竿,慢慢靠近。蝉觉察到了危险,马上停止叫声,没等我的竹竿箍住它,就如惊弓之鸟般飞走了。我有些沮丧,强子说:“别灰心,看我的。”走不多远,又看见了一只蝉在树上欢叫。我们不再说话,动作也是轻轻的,头上的蝉“知了、知了”叫得更欢了。强子举着竹竿一点点逼近,趁它还在得意地歌唱时,快速用铁环罩住它。蝉想飞也飞不走,乖乖地成了我们的俘虏。一个下午,我们逮了几十只蝉。
看孙子听得津津有味,我告诉他,蝉各不相同,有的体型较大,黑乎乎的,叫起来声音响亮,但比较迟钝,易捉;有的全身微绿,体型小小的,灵敏度较高,最难捉;还有灰褐色的小蝉,叫声细而尖,也不易捕到。“蝉叫个不停,咋不累啊?”孙子好奇地问。我讲解道:“蝉不是用嘴叫的,雄蝉的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震动而发出声音;而雌蝉没有鼓膜,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那你们捉了蝉是怎么玩的?”孙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说,捉回家的蝉儿,被一根细线绑在腿上,它想飞,但被长线牵着,就像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着蝉飞过来扑过去,胡乱地在空中转着圈,我们开心地拍起了巴掌。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明白,儿时捕蝉是一种过错。那些振翅鸣唱的生灵,本应在夏日枝头高声歌唱。孙子似懂非懂,点点头。
离开龙游湖时,已近正午,树上的蝉扇动轻薄的羽翼还在拼命地鼓噪。“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孙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唱着最近学会的这首歌。是啊,“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鸣是夏天最清亮的笛音,透亮,悠远,成为童年永不褪色的记忆。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