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头来,静悄悄看看月亮

作者: 韩希明

抬起头来,静悄悄看看月亮0

古朗月行(节选)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看到天空高高挂着的圆圆一轮,不知道那就是月亮,只以为是洁白的玉盘;又猜想这是神仙用的镜子,飞到了九霄之上。诗仙李白对月亮的描述,朴素直白,同时又很开放,能激发我们对月亮的想象。

仰头看月,这是人生多么宝贵的一门课啊。在现在这个季节,月圆之夜,搬一张竹榻坐在月下,可以开启望月第一课。

望月第一课,可以任由思绪漫天飞去,也可以顺着李白的思路想下去。月亮上的阴影,是不是仙人挂着两条腿坐着的影子?那个圆圆的影子,就是月亮上桂花树的树冠吧?一直传说桂花树下有白兔在捣药,那么,药是给谁吃的呢?此刻月亮不圆,也不很明亮,是月宫里的蟾蜍把圆月啃得残缺不全了吗?孩子也许像辛弃疾那样发出疑问:月亮贴在天幕上运行,是不是因为要从海里经过,所以会变得残缺不全?可是,又因为什么原因,月亮又能一点点复原?也许孩子会像杨万里那样,忽然有一天看着月亮恍然大悟:原来月亮是自己运行的,并不是像贴纸一样紧紧粘在天幕上!你不要总想着“科学”,如果孩子看着月亮胡思乱想,千万不要急着纠正。想想,如果没有胡思乱想,我们怎么能读到那么多有趣的古诗词!想象力,多么宝贵的一种能力,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只需要静静坐在月下,只需要安静不打扰就能培养,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望月的第二课,也不需要家长做什么,家长只要远远地、安静陪伴就足够。李白有明月相伴,“对影成三人”,纵情歌舞,消解忧闷。苏轼在月下“扣舷而歌”,悟出人生哲理,江水滚滚而去,其实并没有逝去;月亮时圆时缺,其实形态并没有变化,要说变,天地间时时刻刻都在变;要说不变,万事万物都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各有归属,不属于自己的,一分一毫也不应该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送到耳边就能听到声音;山间的明月,眼睛看到就看到形状,享用这些不会遭到禁止,天天去看去听,也不会枯竭。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每个人的福利啊,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放弃,也没有权利禁止孩子享受。

望月的第三课:凝望。如果仰望天空,太阳无法注视,星星闪闪烁烁,唯有月亮可以凝视。思念亲友的情绪无法遏制时,在清朗的月色下,朦胧的月夜里,举头望月,似乎看到他们亲切的面容。如果相约两地同看一轮明月,那简直就是隔空凝视对方。

在寂静的夜里,向着天空抬起头来,与月亮对视,在凝望中,找到自己。

【编后】

仰头望月,或者看云,如果你的孩子这样做,你会觉得他是在发呆。发呆不是偷懒。发呆,是孩子的大脑在“自我整理”,是在悄无声息培养想象力,是在消化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在默默调节情绪。孩子发呆被强行打断,可能引发焦虑。总是被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总是被催促“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分心,更频繁表现出烦躁情绪。让孩子发发呆吧,这不仅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孩子构建自己内心世界的必要过程。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