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背后,父母该看见什么?

作者: 张朝虎

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分数便成了父母和孩子绕不开的话题。人们习惯于比较,与过去的自己比,与同伴比,与同年级比。然而,有比较就难免有伤害。那么,成绩背后,父母究竟应该看见什么呢?

“人比人,气死人”,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人们往往比了不该比的东西——分数,却忽略了该比的东西——习惯。每次考试,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并非比较,也非淘汰,而是一次诊断。它能诊断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当孩子考得好时,应为他们感到高兴,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考得不好时,则要庆幸,因为孩子还有提升的空间和机会。

如果要求孩子学业成绩始终保持高水平,就像要求天气永远“日日晴”,不允许“雨疏风骤”,那孩子必然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疲惫既源于父母过高的期待,也来自孩子自身不敢犯错的压力。多鼓励,多宽容,才能激发孩子内驱力,唤醒他们内心对学习的热爱。比如,有个男生书写开始变得马虎,在阶段性测试中,考出了班级倒数成绩。但老师并没有责备,而是告诉他:“只要书写工整,成绩自然会好。”妈妈也没有训斥,而是带着孩子出去吃了一顿饭:“吃得饱饱的,才有体力读书。”这个男孩不再自责,而是把精力放在认真练字、专心读书上,成绩提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教育者需要读懂分数,读懂分数背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赋予它过多的功能和使命,因为育人必须有超越分数的价值追求。孩子考得好,就保持学习的惯性;分数一般,就助力孩子主动起来,课堂更专注一些,作业更高效一点,做一些有利于提高思维力的训练题;成绩落后了,就盯一下,督促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哪怕迈出一小步,也能助力孩子慢慢回到正轨。

有时,孩子考试不是计算失误,就是审题不清,丢了不该丢的分数,他们往往会用“粗心”来为自己找借口。然而,这背后实际上是知识的缺漏,而知识缺漏的背后,恰是孩子行为和技能的缺漏。比如,一道计算题,孩子一眼看去觉得简单,于是信手写了一个得数,结果做错了,这就说明孩子做题的流程出了问题。要知道,流程是一项技能,而非一个意愿。换言之,题目该圈画的三个关键词,少一个都不行;做计算题该有的步骤,不能随意跳过。流程技能,正是孩子认真听课、一步一个脚印按要求去做的体现。可以说,成绩背后呈现的是孩子行为和技能的闭环。

有一个“754阶梯训练法”,即7分钟,5道题,4位数乘以4位数。这并非单纯练计算,而是锻炼孩子严谨细致的做题能力,是练心的,看的是孩子能否一步到位把题目做对。如算对“1234×5678=”这一题需要23个步骤,一步出错就会满盘皆输。课堂上,老师会反复强调做题的流程,但有多少孩子能听老师的话,规规矩矩、不折不扣地按照流程去做呢?“我想学”,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安全;而“我会学”,则是指导孩子具体的行为和技能流程。一切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

孩子有了情绪安全,产生了学习内驱力,这时,家长或老师要再助孩子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精细的行为和技能管理。书写不认真的,练书写;计算偷工减料的,不得少一个步骤;心不定,先运动一下,情绪调节好再写作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抓大放小,允许犯错,允许成绩起伏;但对孩子的流程技能不可抓大放小,细节要求要训练到位,培养“提笔不错、一遍就对”的能力,这就是流程能力。坚持下去,当孩子“我会学”了,成绩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

张朝虎: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师,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