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以教育传承民族精神
作者: 陈捷钱穆先生(1895-1990),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一生都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钱穆作为江南钱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成就与家族教育传统密不可分。
家学渊源:祖辈父辈的传承
1895年的夏天,江苏无锡的七房桥村诞下一名男婴,他的父亲为其取名“恩缲”,第二年他的哥哥替他改名为“钱穆”。
钱氏家族是江南名门望族,始终秉持“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育人理念,有着“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家族传统。钱穆的祖父钱鞠如是一位老秀才。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珍藏的《五经》遭虫蛀,心疼不已,决定重新亲手抄一套《五经》。《五经》卷帙浩繁,而钱鞠如年事已高,本该安享天伦之乐,却给自己揽下如此艰巨的任务,当时家人并不支持。祖父并不认为这是苦差事,他希望通过此举为子孙树立求知求学的榜样。当时,钱鞠如每天在油灯下,用毛笔蘸着朱砂红墨水,一丝不苟地在宣纸上抄写,每抄完一本,便会仔细地用黄绸包扎好,锁进木箱内。直到临终前,他才郑重地将木箱搬出来,对当时年仅7岁的钱穆嘱咐道:“这本书是我用心血写的,以后只传给你。”小小的钱穆深受震撼,他意识到这不仅是祖父对书籍的珍视,更是对他的殷切期望。
钱穆的父亲钱承沛,16岁考中秀才第一名,轰动无锡,不过乡试时因为身体过于孱弱晕倒在考场,此后他放弃了科举,当起了乡村教师。钱承沛对于教育有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认识。当时有不少富绅想重金请钱承沛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但被他拒绝了,他用八字回应他们:“教当公平,岂可私厚?”临终前,钱承沛告诫儿子钱穆,别学求功名,要学真本事。
父亲去世后,大钱穆15岁的大哥钱恩弟(后改名钱挚)兄代父职,严格教育弟弟。在学习《孟子》时,钱穆将“曾益其所不能”的“曾”(zēng)念成了céng,大哥一听,脸色立刻阴沉下来,抽出戒尺对着钱穆手心连打三下。在批改钱穆的作文时,哥哥发现钱穆写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为了避免钱穆陷入俗套,有一天指着门口的老槐树说:“你来写这棵老槐树。但是不能用俗词。”钱穆辗转来回,始终写不出满意的句子,一直憋到半夜,终于迸发灵感,写下了“风过如揖客,月来欲赠诗”,大哥这才舒展眉头,露出笑容。
教育革新:“养正”教育思想
1919年秋,钱穆就任泰伯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校长。当时的学校,刚从私塾转为新式学校,但也仅仅是课程的改变,学校的许多管理方法、教育手段都还是旧学的一套。钱穆先生到任后,提出了“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亦课程规章化”的教育改革,并主张“废止体罚”。钱穆认为,必须废止体罚,学生才不会误以为学校的规章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才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修炼自己的品行。
“养正”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历来主张。秉承养正思想,钱穆提出“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为一体”的主张,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教育方法上,他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从做人开始,有错必纠,哪怕是一些小节,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自觉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养正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培育出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将军诗人朱增泉、医学权威邹寿南、蚕丝专家邹景衡等一批知名校友。
在教学上,钱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他教导学生“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我们必须了解到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含的一种活的精神”。他在讲授时,也并非一课接着一课、一书接着一书讲,而是依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停顿和总结。他说:“我想我们该再回头来重看一下,此是做学问一很重要方法。像走路,不能两眼只看着脚下一步步往前,走到某一阶段,要抬起头看看四面。又像爬山,不能一路往上爬,总要爬一段回头来四面望一下。跑到山顶,当然不看脚下,要看四面。上了一峰又一峰,每上一峰必该一望,这是必然的。”他在教学生作文时,常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山林,观察生活,开阔视野,让“读书犹如游山玩水,兴味无穷”。
文化坚守:培养学生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主张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强调教育的内容需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根基,借以国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温情与敬意”。
在钱穆眼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因此,教育要为民族服务,实际上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服务。而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通过教育。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时,提出“新亚学规”,首三条是:1.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2.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3.爱家庭、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为求学做人之中心基点。对人类文化有了解,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之向往目标。1986年,91岁的钱穆,为博士班学生上最后一课。钱穆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自己的文化。”
钱穆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研究,早在20岁就撰写了《论语文解》一书。后来,他撰写《论语要略》和《孟子要略》,对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深入注解,两书均被上海商务印书馆收入《四书释义》中。钱穆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包括“仁”“礼”等核心价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于人格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最宝贵的内容,应当被纳入并实践在教育当中。《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的又一部巨著,指出明清思想源自宋学,论述了自晚明以来诸大思想家的学术思想。后著述的《国史大纲》,则是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深远,不仅为学生点亮了知识的明灯,更为民族的未来筑牢了文化根基。
陈捷: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