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种子也有休眠期
作者: 王殿雷袁隆平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是的,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年少时,我们怀揣着纯真与希望,如同一粒粒饱满的好种子。要让这粒好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绝非易事。它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沉淀,更需要适宜的环境与自身的努力。
在教人教版七上《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时,面对着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我如同看到了一粒粒饱满的种子。
教学中,我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这节课的开端是做种子萌芽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我借此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那么,你们的成长环境条件是什么呢?你们成长的温度、水分、空气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温度来自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是众多亲友的帮助;有同学说,水分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的说是我们接受的教育,还有的认为水分就是我们每天喝的水;有同学说,空气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有的说就是我们成长的一种营养元素。这些说法五花八门,有具体有抽象。最后我总结道:环境条件就是大家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那些有利于成长的各种因素。从某种角度说,你们的成长环境是相似的,特别是学校环境,几乎是一样的。那为何同学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便引出了我们还需关注的——每个人成长的自身条件。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即使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都能萌发。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胚的种子,都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自然也不能萌发。此外,种子成熟以后,大多会有一段休眠期,有的需要几周,有的则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正在休眠的种子,同样是不能萌发的。种子为什么有休眠现象呢?原来,生长在温带的植物,如果种子在秋季成熟以后很快萌发,不久冬季到来,幼苗岂不会被冻死?这样植物就有绝种的危险了。相反,种子经过休眠,就可以躲过严冬,繁衍后代。可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我要求大家反复领会这段文字,一方面说说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另一方面思考从中对自己成长的启发。同学们纷纷反思,坦诚地列举了许多自身存在的问题,甚至还有的说自己不是一粒好种子。
我连忙纠正道:“不!你们都是一粒好种子,只是好多同学正处于休眠期。”我接着说道:“老师读了这段文字后也深受启发。我做的是启蒙工作,就是要把大家从休眠状态唤醒,脱离蒙昧,健康成长。只是有时,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急躁,忽视了大家的休眠期,甚至拔苗助长,致使许多同学长期处于懵懂之中,无法清醒明朗。当大家脱离了休眠期后,再受到各种环境影响,种子就会如期如愿萌发!”
最后,我把袁隆平院士的这段话送给同学们。我希望孩子们铭记袁隆平院士的教诲,无论处于何种阶段,只要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有一天就能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课本里的铅字与街巷里的烟火交织在一起,校园里的知识与故乡的风景相互印证。当我看着她把“三山”照片拼成三叶草形状时,突然明白:教育最美的样子,就是让孩子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