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韵和风
作者: 黄爱荣天光熹微,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古镇仍在酣眠之中,我便朝着古南街的方向信步而去。
薄雾渐散,湿漉漉的麻石板路,映照着初升的微光,宛如一道蜿蜒的历史旧痕,静静诉说着古镇过往。这条凹凸不平的麻石板街,两侧以小砖相衬,每一道缝隙都浸透了咸涩的岁月往事。
明清时期,安丰场盛极一时,灶户多达一万九千,灶丁五万余人,雄踞“淮南中十场”之首。安丰的盐,闻名天下,换来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银子,还有同样厚重的石板。船夫从串场河盐码头载盐启航,归航时用石板压仓,一块一块,最终铺就了名震天下的七里长街。盐,是安丰的血脉,那股咸味早已深深沉淀在每一条巷陌、每一块砖石、每一片屋瓦之中。
盐这一物,调和五味却不着痕迹。古镇入口处,一道复合式照壁巍峨耸立,隶书大字“圣土和韵”苍劲醒目。圣土,指的是这片被盐浸透又被海堰守护的土地;和韵,则是这里鲜活的灵魂,是不朽的文化之魂。照壁背面题记写道:宋范仲淹率众修筑捍海堰,抵御潮灾,解百姓于倒悬,此地遂得“安丰”之名……短短156字铭文,将千年兴衰凝练其中。千百年间,盐民、盐商、盐官、盐运的烟火传奇,在“和”字铺就的底色上缓缓展开,渐渐晕染,化作了寻常日子。
长街深处,砖墙黛瓦的鲍氏大楼静静伫立,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诗。这座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徽式建筑,四合院布局,马头墙高耸,青砖小瓦榫卯相接、勾灰填缝,秦风的理性与唐韵的浪漫在此完美交融。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的堂弟鲍致远耗时十载,方才建成这座家宅。高墙由糯米汁与石灰浆砌筑而成,内部杉木梁柱雕饰精美,椽间隔板漆色依旧鲜亮。盐商巨贾的财富与智慧,在砖石木构间凝聚成建筑的和谐乐章。
转过街角,吴氏家祠的低檐素瓦与盐商宅邸的煊赫形成微妙平衡。六间砖木平房,两两相对而建,谦逊质朴,一如它的主人——明末清初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吴嘉纪被称为“布衣诗人”,曾躬耕于盐灶之间,历经盐民的艰辛,栖身于风雨飘摇的茅屋,自号“野人”。他以“陋轩”为诗集命名,笔下的盐工“赤脚蓬头衣百结”,字里行间满是对苍生的悲悯体恤。吴氏一门风骨卓然:元代吴谦官至京城兵马都辖,逝于任上时,行囊中仅有书籍;其子吴显卿任嘉松府提举司,卸任后仍凿井惠及百姓。盐民的血泪与士人的操守,在安丰的土地上融汇成一股清正的溪流。
古戏台前,市井之声与人声交织,编织出鲜活的“和”文化图景。快板的明快与黄梅戏的婉转在空气中碰撞,一群市民围坐在一起,手持五彩扭扭棒,专注地制作京剧发箍。毛球与珍珠点缀的不只是手工作品,更是传统文化在市民生活中的全新绽放。当地戏剧爱好者扎根于此三十余载,将徽班艺术代代传承。
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也在此延续。麦秆画大师刘用明凭借独门双面技艺,让隋朝古艺重放光彩,其作品被誉为“东台绝活”;发绣、盐雕、花灯等古老技艺,在各个工作室与校园传承基地中蓬勃发展。镇政府秉持“传统文化润安丰”的理念,让千年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如今,盐韵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流淌在当下的文化血脉。
善行馆内,书写着另一种“和”的篇章。墙上展示着“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的感人事迹,张文明慈善助学基金的牌匾闪耀着光芒——百万元善款,托起了六十一名学子的求学梦想。新时期安丰精神“崇文尚德,创新争先”在此具象化呈现。一支150人的文化团队常年活跃在村舍古街,以舞龙舞狮、民乐合奏、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将崇德向善的乡风,谱写成盐碱地上动人的心灵牧歌。
当灿烂的阳光洒满串场河,古盐运水道波光粼粼。河畔的“盐课司”旧址默默伫立,昔日的盐税账簿早已泛黄,但盐的精魂已深深融入古镇的骨髓。范仲淹筑堤御海的智慧、王艮开创泰州学派的哲思、郑板桥题画咏竹的清正之风,都如盐溶于水般,化作了安丰的集体记忆。
华灯初上,石板街两侧灯笼依次亮起,将游客的身影拉长。老字号店铺飘出脆饼的焦香,茶馆里传来悠悠的评弹声。安丰的“和”文化,不在高高庙堂之上,而在这市井烟火之中——盐商大宅与盐民茅屋共享同一片天空,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活力在巷陌间和谐共生。古戏台上,一曲《幸福安丰》唱至高潮:“圣土和韵千年续,盐风盐味是吾乡……”
盐终会溶解,但它调和出的滋味永远留存。安丰人深谙:天下之“和”,恰似盐溶于水,无形无色,却赋予生活实实在在的分量。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