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6月,超1450万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正处于18岁的年轻人通过高考,期待进入满载着希望与未来的大学。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大学的环境既与父母分离,又与社会游离,是练习“成人”最好的场地。
1807年,创建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所大学。而在中国,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大学是什么?康德作为近现代哲学家第一人,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格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大学由此成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蕴含着独一无二的特质。
在《大学的精神》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是universus,意指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处。所以,大学从一开始就有宇宙论的概念在里面,我至今认为这是大学所代表的最纯粹的意义——它是一个世界相遇、讨论、生产知识的场所。”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任何一所大学,便会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校园里的建筑,还是里面的教学科研活动,亦或是组织与管理,都是围绕着知识系统而建立和组织起来的。所以蔡元培强调知识之于大学的重要性,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克拉克也很强调知识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而言,读书求知这一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在于你身体内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否能长久在于你的内心,需要我们在大学读书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伸展着自己。正如马斯洛所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大学无疑就是这一阶梯的重要铸造者。循着历史的脉络,大学经过文明的积淀,文化的砌构,一次次涅槃,一次次拓展,面对重重考验却历久弥新。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