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真的可以培养的吗
作者: 戈娅
火娃最近的新爱好之一是捡铁丝。好铁丝一概不要,只捡曾经被人拧过,然后又剪开过的那种弯弯绕的铁丝。那些破烂玩意儿在他眼里,要么都是好东西,要么随便捏一捏、改一改造型,也都是好东西:螃蟹、乌龟、章鱼、海马、竹节虫……
我们逛街,他在捡铁丝;我们聊天,他在捡铁丝;我们爬山,他在捡铁丝;我们聚会,他还是在捡铁丝……
有一天,朋友来家里吃饭待到比较晚,我们在天台上聊天喝茶,他在一边滑冰。我家的天台只有三分之一有灯,他居然在那么黑漆漆的夜里,不知道从哪儿捡到一小团生锈的细铁丝,兴奋地告诉我们:“一个章鱼!”
不说不觉得,一说还真是像得很。朋友第一反应是感叹:“小弟,你这眼神儿也实在是太好了”,然后很认真地问我:“你说在火娃的眼里,是不是所有的铁丝都是自带光的?眼睛一睁开,精准扫描,一坨都跑不掉。”
带不带光我不知道,精准扫描我是相信的,以前那个“扫描仪”只能扫出各种凭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小动物,还必须得是活的。现在多了个选项,没有生命体征的废铁丝也在数据库里面了,算不算一大进步?不想了,不想了,当务之急是赶紧点开淘宝来给他买两捆铁丝,自己想拧出个啥就拧吧。
除了捡铁丝,火娃现在还有一个新爱好是用小积木拼装车,那叫一个沉迷。在家我都不敢给他,我全放在教室里,下课和午休的时候才可以玩儿,于是每堂课的效率都好高啊。
以前家里都是大颗粒的积木,他是不怎么玩的,我也就一直没有什么动力去给他买乐高。因为我太了解他了,这个人在“我要玩儿什么”这件事上极度有主见,他才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去帮他培养爱好呢。
如果语言能力够强,他应该会很不屑地说:不好意思,你们大人觉得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吗?好自以为是啊,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培养一个小孩的爱好,那恭喜你,你只是恰好有一个机会,发现了我潜在的爱好是什么。嗯,我的2400元钢琴课学费,就是这样白白打了水漂的。
有一天,去朋友家,他突然翻出人家的一小箱乐高,如获至宝,像模像样地自己拼了一晚上,有楼、有加油站、有花坛,还拿了一辆小卡车停进两个花坛之间。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不是不玩积木,是不喜欢玩大颗粒的积木。
于是我赶紧从淘宝上买了一堆小颗粒积木,是各种警用车。才拿出一个给他,目前已经玩了半个多月了。而且随时都能让我吓一跳,就那么二三十个小零件,一小袋,却原来可以这样拼一个样,那样拼又是一个样……难以想象,我这种立体几何可以轻松考满分的数学课代表、应试教育下的学霸,玩儿起这种空间想象的游戏来,却基本等同于一个废人。
在很多方面,我是只配站在路边给火娃鼓掌的人。或者说,我们俩的搭配就是这么奇怪:我会的他全都不会,而他会的我也全都不会。有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是他天性就是这样不务正业,还是我读书读傻了。因为我是真的只会读书不会玩儿,所以这些年来,是火娃一直在给我不断创造发现他爱好的机会,是他在一步步告诉我:“妈!我看起来很会玩儿这个!你要不要给我拓展一下!!!”
一岁多时,他捏泥巴的能力已经让我望尘莫及。我不知道原来可以随手裹一裹、捏一捏,就是一个小蜗牛;我不知道随便捏一坨,插上一根小绿枝就是一个胡萝卜。我只会搓汤圆……那些年家里消耗最大的除了玩具车就是彩泥了,一年几十罐地买。
那时他还在走写实的路线,追求的是“特别像真的”,现在开始走怪里怪气的路子,我已经有些看不懂了。比如,以前做个螃蟹,那是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螃蟹”的;现在捏螃蟹,是薄薄一整片,只有两只螯勉强能辨认。
我头疼地问:“你做的这个是啥?”
他说:“螃蟹。”
“螃蟹……怎么这么扁?它怎么了?”
“死了。”
“天哪,死得好惨的样子,它是怎么死的?”
“被车压死的。”
哦……怪不得这么扁,已经连螃蟹的妈妈都不认识它了。
说实在的,我真的是一个很傻又懒、玩乐神经极度不发达的妈。我觉得他自己一个人玩儿得那么开心,那就自己玩儿吧。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要想办法从他的爱好出发,去拓展他。
比如,后来他迷上了小动物,特别是昆虫和水生动物,迷了几年,我都那样随便他玩儿,没管他。后,来我的朋友J听说这件事后,马上就送给他了一个昆虫观察器……
我收到的时候觉得好羞愧啊,怎么人人都比我有悟性呢?于是周末我赶紧带着那个昆虫观察器陪他一起去野外找虫子,并网购了一大堆有关昆虫和动物的书给他。在野外捉到小昆虫,我们会带回去,或者拍一个小视频,回家对照着书来看,它是什么,它有些什么习性。
对了,这个教了很多年却怎么都学不会数数的人,我就是通过数水生动物和昆虫让他渐渐有了点数的概念。这个8岁多还只知道瞎玩儿、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一群动物的名字:螃蟹、龙虾、蝎子、青蛙……
轮滑、滑板那些事儿,就更是我搞不懂的了。有一个和我一样根本不敢站上滑板的傻大个儿朋友还问过我:“这娃的平衡能力到底哪儿来的啊?怎么能够就这么自己会了呢?”
当了他这么多年的妈,我也不知道啊。直到来了大理,带他去了一趟石头溪,发现他居然可以在溪里一溜小跑,每次都能踩到比较大块的石头,还可以瞬间避开尖锐的危险物品,我才发现:咦,原来你的平衡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这么好啊。
有一个除了念书啥也不会玩儿的妈就是有这种好处,看啥都觉得:哎呀,你好厉害啊!所以,他是来补我的缺陷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即便有那么多的爱好,但是一样都不精,一样都不足以出人头地。那又怎么样呢?我觉得,我们的所有爱好,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爱好的“爱”字去对抗人世的虚无。至于这个“爱”字,到底是入门级别的,还是高阶的,都不重要。爱得开心最重要。
我年近40了,这些年做记者,见了那么多的人、听了那么多人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身为一个普通人,是否能够在35岁以后还能活得比较洒脱、愉悦,并不是你有多么成功,而是你还具不具备发现生活的美的能力,你还能不能对很多新鲜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你对人间还有没有“活着真是太好玩了”的感受。
人生短短几十年,相比成为一个特别成功、拥有能“拿得出手”的技能的人,我更希望火娃成为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能够很享受活在人间的乐趣,内心充满喜乐、安宁、憧憬和好奇心的孩子。而且,有时候我会觉得我的懒,真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真的不是给自己辩解。
在火娃的野生轮滑刚刚学会的时候,我曾经想过给他找一个轮滑老师——那时他还不会转弯,也没法滑很快,不会刹车,更加不会玩花式。可是火娃保持着一贯的“我不想有人来教我”的冷酷,即便是这个我以为他如此喜欢,应该可以让老师来介入的领域。那位老师似乎也并没有和他产生好的连接的可能性——看得出来,他对这样的孩子有本能的恐惧,他没有信心,火娃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所以并不喜欢他。他甚至在接下来的好多天,都不愿意再碰轮滑。
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危险的讯号:我看起来为他好的事情,说不定恰恰是在抹杀他的兴趣。于是,我火速放弃了,在那段时间很谨慎地不再和他提起轮滑的事情。估计是确认我已经放弃了要给他找个老师的念头吧,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开始一个人在天台上开心地练习了。
这一次我发现,当我完全不介入,让他自己充分去享受这个过程的,一天天的,他很自然地就知道了如何潇洒地转弯、如何让自己滑得飞快、如何轻松地避障,还有如何滑出炫酷的八字。
所以我想,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会,而是大人太急迫,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经验、去琢磨、去精进。是我们在抹杀他们的兴趣,是我们没有耐心。我们不断在教孩子学会等待,然而我们自己都没有学会等待。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去培养孩子的信心,但是恰恰是我们自己,对他们缺乏信心。
一定要相信孩子,他们远远比大人有成就欲。
很多成人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局限,与浑身的束缚达成了妥协——兴趣变得越来越狭窄,开始故步自封,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我们很多人已经完全放弃了成长,年纪轻轻便已经随波逐流,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还能怎么样呢?这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随便吧,就这样吧,我不要折腾,不要造作,我也不奢求还有什么快活。
只有孩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长大的机会。
(离萧天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随风而行的孩子:谢谢你教会我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