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给了他飞翔的翅膀

作者: 长江

(1985年—1990年)

时代背景: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乡镇企业兴起,沿海开放城市不断扩大,虽然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但文化发展异常活跃,一批实力派作家崛起,创作出不少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成为那一时期的经典。

受访人:陈国江  《莫愁》老订户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也是一个流行与怀旧并行的时代。那时候,文学是很多青年寄托激情与梦想的代名词。陈国江的文学梦就是在那时萌发的,他在南京当兵,担任连队文书,兼管连队图书室。

喜欢读书的陈国江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各种文学书籍。记得读过《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后,陈国江对作家高晓声特别崇拜,因为年轻,真诚而无畏,所以他给梁晓声写了一封信,表达出想跟他学写小说的愿望。没想到高晓声回信了:“我有时来南京开会,方便时会来看你。我平时在常州,你有机会也可以过来交流。”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文学交流状态。

陈国江深知,部队的大好时光是不能浪费的。部队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鼓励战士们参加社会技能培训。他看到南京鼓楼区文化馆开办了暑期书法、写作培训班,便报名参加。他到新华书店购买了《文学描写辞典》《中华书法大字典》等书籍,练书法,学写作。晚上,战士们休息后,陈国江悄悄学写小说、投稿,然而终是石沉大海。

1984年,陈国江退伍回乡,乡政府副业办公室周主任听说他在南京学过书法,文字基础不错,便把他调到办公室印简报,属于临时工。隔壁办公室负责经营管理的站长殷国安,写杂文已经在全国很有名气。那时没有电脑,手写完草稿后,投稿前要用稿纸誊写,他见陈国江的字方正清爽,便让陈国江帮他誊写。誊写次数多了,陈国江受到熏陶,原来写文章也是有章法的。于是,陈国江从模仿开始,试着写言论稿和杂文。

1985年2月,《盐阜大众报》发表了陈国江的第一篇小言论。从此,他的稿子开始在《农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频频亮相,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几张稿费单。

恰好这一年,乡党委成立报道组,要招聘一名报道组长,列为事业编制。党委领导经过研究,认为陈国江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他成为报道组第一任组长,由临时工变成了事业编制的机关干部。

专职写报道,陈国江如鱼得水,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他一边写新闻,一边写杂文、散文,在文学的沃土上深耕。有一次,在群团办公室,他见到了乡妇联订阅的《莫愁》杂志,觉得里面的文章非常好,从此每期必看,获得了很多写新闻特稿的经验。

陈国江从担心退伍回乡找不到工作,到因为对文学的爱好以及写作的成就,而获得了难得的机遇。由于陈国江表现出色,1987年,乡政府招聘合同制公务员,乡党委研究后决定聘他为政府办公室文书。不仅如此,机关还给他分配了宿舍,给他的妻子在乡办厂安排了工作,他的两个女儿也转到乡中心小学就读。

那个年代,文学彻底改变了陈国江的人生。虽然后来工作岗位经常变动,但陈国江坚持写作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过。不再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后,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重心也从时评、杂文转向小说、散文。2012年,陈国江出版了散文集《安心草》,同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

编辑 马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