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则事成

作者: 王冬艳

(1990-1995年)时代背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怀揣梦想行走在艰辛的打工路上……

受访人:俞有志  曾尝试印制《莫愁》未成

1993年,俞有志高考落榜,因家里兄弟姊妹多,没有条件复读,便决定跟很多落榜的同学一样外出打工。“很多同学去广东了,我想离家近点,就来了南京。”刚开始,俞有志在长江上跑船,第二年到一家图文店当学徒。“店里有十几台电脑,提供打字、排版、印刷等业务。我第一次见到电脑,特别兴奋。”学徒没有工资,俞有志就住在表弟工作的饭店,早晚帮忙干活抵房租,后来练得一手好刀工,切土豆丝、青椒丝,包饺子、馄饨都不在话下。

第一个星期,俞有志不能上机操作,只能跟在师傅后面看,等大家下班了再练习白天学到的东西。他先是练习五笔打字,熟练后就学习排版。“那时的排版系统需要通过指令实现,要先学习特定代码,刚开始接触代码就像看天书一样。”为了尽快学会这些技能,俞有志常常整夜整夜地学习。不久,他开始帮店里干一些扫尾的工作,一个月后已经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老板看我工作出色,破格发了300元奖金,让我好好干。”此外,俞有志还在报社找了一份打字的兼职,他打字速度快,每分钟能打120~130个字,每月还有600元的收入。

三年后,图文店换了老板。新老板看俞有志口才好,形象不错,就派他出去跑业务。“当时没有门路,就去‘扫楼’,一个写字楼一个写字楼地跑,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问。”一天,在新街口一家写字楼里,俞有志拜访了两家公司,都被婉拒了。第三家是一家马来西亚的公司,在这里,因为价格便宜、工期短,俞有志拿到了第一笔订单。两天后,俞有志把十二盒名片送到了那家公司。看到名片印刷质量不错,该公司又给了俞有志一个印刷一万册宣传册的订单,总价值2万元。“公司负责人跟我签了一份意向合同,并支付了30%的订金。单子做成后,老板奖励了我3000元。我信心倍增,做事情更有动力了。”

跑业务的过程中,俞有志结识了一位在一家大公司做秘书的大哥。俞有志和大哥的孩子年龄相仿,两人成了忘年交。一次聚会,俞有志提到自己打算单干,手头还缺一些资金,大哥主动借给他8000元。“有了这笔钱,我就在珠江路买了两台电脑和几台二手打印机,继续从事印刷业务,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2002年,俞有志买了房,第二年结了婚。婚后一年,儿子出生。随后,俞有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陆续添置了写真、喷绘、雕刻打印机等设备。“公司黄金期规模达到二十多人,四台机器同时开工,八个人常年在户外工作。如今,受大环境影响,我们的业务有所缩减,人员也缩减到了八人。”

不过,对于未来,俞有志仍然很有信心:“三十多年前,我刚来南京,每天上下班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途经很长的一个坡,下坡还好,上坡就很发愁。后来,我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第一辆私家车,买了房子,定居在南京。儿子今年读大三,学习工程管理专业。一路走来,很感恩这个时代,也感谢一路遇到的贵人。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用自己的真诚,把客户处成朋友、兄弟。”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