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挖到了“第一桶金”
作者: 陈全忠(1995年—2000年)
时代背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互联网开始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受访人:黄海(右) 《莫愁》读者
黄海老家在广西桂林,1996年考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9年大学毕业后,家里人替他在水利厅安排好一份工作,但黄海毅然留在了南京。他说:“尽管父亲有怨言,但我坚信能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
黄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水利系统。说实话,黄海内心深处更向往有挑战性、有激情的工作。三个月后,他就辞去枯燥无味的工作,选择去珠江路做电脑销售。
自1995年起,随着互联网兴起,电脑销售市场火爆,珠江路电子市场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到2000年,这条曾经简陋狭窄、全长不到4公里的街道云集了1500多家电脑企业,当年全街商贸总额达50多亿元,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珠江路的电脑价格,甚至能够影响整个华东地区的电脑市场。“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这句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尽管月工资一下降到600元,但黄海面试完出来高兴得像个孩子。站在珠江路上,他从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能感受到青春的激情和人们追求梦想的野心。
由于以前没有做过销售,上班第一周,黄海就被部门主管批评了一次。销售是门学问,不是只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因此,黄海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知识,订阅了不少杂志,其中《莫愁》杂志刊登的一些职场和创业人物的故事经常会给他带来一些启发。
工作时,黄海保持着亢奋的激情迎接顾客。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天接待三十个顾客,是公司所定目标的三倍,完成了才可以休息。很快,凭借努力,黄海在第二个月就做到了销售冠军。但是,在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只给他多加了100元奖金。同事们为他抱不平,黄海笑笑:“没事,我不是为了多拿这点钱来珠江路的。”由于业绩突出,黄海被提升为公司骨干,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这时他意识到,做生意就是交朋友。朋友圈越大,他得到的经验和信息面也不断扩大。
2000年,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策环境日益宽松,市场商机层出不穷,这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黄海接待过两个顾客。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他说:“如果现在有一种可以在上网的时候靠着很舒服的枕头,我肯定会买。”还有一个顾客是454医院的骨科主任,她跟黄海说:“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颈椎病患者的睡眠问题,我们就轻松多了。”由此,黄海产生了卖枕头的想法。
黄海了解到,国外有一种慢回弹保健枕,不但用着舒服,而且能预防颈椎病。看到国内市场的空白,他创业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随后,黄海和朋友王永在苜蓿园大街开了一家枕头专卖店“枕心枕意”。因为店名新颖、促销得当、服务热情,顾客络绎不绝,销量蒸蒸日上。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开发新品,针对打呼噜的人开发了止鼾枕,针对坐长途车的人开发了车枕,针对恋爱中的人开发了玫瑰花枕……有需求就有产品,很快,“枕心枕意”在南京淮海路和长乐路又开了两家专卖店。
尽管后来黄海先后开过红木家具厂、文化创意公司,但他始终难忘创业中的“第一桶金”和青春期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劲头。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