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与南京的千年羁绊
作者: 瀛洲海客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缔造者孙权,长眠于南京市明孝陵景区内的梅花山上。南京之所以成为孙权的归宿,因为它曾是吴国首都。
孙吴政权自创立之初,因统治、御敌的需要,曾不断迁都,京(今江苏镇江市)、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公安(今湖北公安县)、秣陵(今江苏南京市)等地,都曾是孙权设立的军政中心。那么,南京又是如何在一众“竞争者”中胜出的呢?
山川形势
在孙权迁都秣陵前,孙吴政权的都城在京城,即今天的镇江。与镇江市隔水相对的扬州,在三国时期为广陵郡。广陵在曹魏治下,意味着孙权的都城与魏国仅隔着一条长江。尽管孙氏曾在京城修筑了坚固城墙(如今镇江市还有铁瓮城遗址留存),但它的地形条件还是比不过南京。
据《太平御览》卷156引《吴录》记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李白《永王东巡歌》曾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今南京主城区内有“龙蟠路”与“虎踞路”,即得名于此。乌龙潭公园与清凉山公园内,还有武侯驻马坡遗址留存。尽管诸葛亮为南京增添了几分底蕴,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三国志·张纮传》注引《江表传》载:“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这里提到,劝说孙权迁都秣陵的人是刘备。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更可靠呢?
从历史的角度说,诸葛亮拜见孙权时,后者尚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并非在京城;反观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曾前往京城拜谒孙权,途经秣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这个人更可能是刘备。或许是受民间小说、话本的影响,人们认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更适合做这件事。
不管是谁的主意,秣陵拥有的山川形势是孙权定都于此的客观原因。纵览南京市,它西、北两边有长江穿过,西、南两边有秦淮河,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加之四面环山,南有聚宝山,北有幕府山,东有气势雄浑的钟山(紫金山),西有石头城,可谓天然屏障。相较于没有屏障又与扬州隔江对望的镇江,南京给足了孙权安全感。因此,在刘备与老臣张纮的建议下,孙权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将都城迁至秣陵,改其名为“建业”,取“建功立业”之意。
称帝武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围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碍于关羽锋芒毕露,孙权最终决定与曹操合作,夹攻关羽。于是,东吴大将吕蒙进军南郡,配合陆逊截断关羽退路,导致他败走麦城,最终为孙权擒杀。南郡郡治原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位于长江以北。孙权派人袭杀关羽后,为了加强对江陵南部的统治,同时又担心刘备从长江上游的益州顺流而下,便将治所暂时迁到公安,与江陵隔江而对。
及至刘备称帝,调兵遣将,意欲东征,既为报关羽之仇,也想要重新夺回荆州。孙权收到消息后,迅速做出应对,“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这一时期的局势,与建安末年又不太一样: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旋即代汉称帝。尽管孙权向曹丕称臣,但他仍没有把握安抚住曹丕,一旦后者趁刘备东征之际也来分一杯羹,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孙权又将都城迁往位于长江中游的鄂县,以此协调长江中下游的战局。江陵、濡须是防御魏国的重镇,夷陵、夷道则是扼守三峡东口的要地,亦是刘备东征的必经之路,而鄂县距离这几个地方都不算远。孙权将都城迁移至此,不仅便于他调动各地守军,抵御来自北方的进攻,还能及时支援夷陵。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孙权随即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力排众议,遣使庆贺,承认其皇帝身份,吴蜀两国重新缔结盟约。蜀汉威胁已解,孙权便不再需要居于长江中游的武昌协调战局了。当年九月,孙权将都城重新迁回建业。不过,毕竟在武昌经营了多年,加之此地便于吴国掌控荆州,所以他迁都后,仍留下了一批官员,命他们协助上大将军陆逊、太子孙登、太常潘濬掌事。
金陵王气
时间回到建安十六年(211年),大臣张纮劝说孙权迁都秣陵,曾提到它有两个优势:一是地理优势,另一个与一则古老传说相关。“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这是说金陵有王气,是天命所归之地,适合定都。
仔细想来,张纮的这番话很有可能被吴国史官改造了。因为在当时,孙权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和资本,他也不可能将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说出。他迁都秣陵,只是出于现实的防守需要。
在更早的时候,这个传说其实并没有具体指向。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汉代之所以流行这个说法,大概是因为刘邦在东南地区(芒砀山)发迹。此后,随着谶纬神学的流行,“东南承运”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东南有天子气”的说法,已经流传了上百年;而“天子气落于金陵”的说法,却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显然,东吴君臣为了宣传孙权有资格承载“天命”,才会不遗余力地宣传“金陵王气”。据《北堂书钞》卷135《胡综别传》记载,有人在金陵挖到了秦始皇命人埋下的宝物,被胡综认出来历。胡综是孙权心腹,其家传中记录此事,说明以孙权为首的东吴上层的确在有意识地宣扬“金陵王气”的说法。
孙权称帝之际,民间亦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种论调:“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童谣就是儿童口耳相传的歌谣,通过这种途径,能将某件事迅速扩散到民间各地,并以“打预防针”的形式提高百姓对此事的接受度。接着,统治者会根据童谣出台相应政策,以示其注重民间的声音,以此凝聚人心。
孙权称帝前后,武昌、建业等地有黄龙、凤凰等瑞兽现世,这样一来,就能表明孙权称帝同时满足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孙权迁都建业后,“金陵王气”的说法亦广为后人所知。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用“金陵王气黯然收”来形容吴国的灭亡。
编辑 许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