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娃“摆渡人”到211名孩子的妈妈
作者: 吴元梓同行者:王英,原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主任
“王校长,请问给新入学的孩子买哪些保险好?”“王妈妈,我创业新开了一家蛋糕店,欢迎您来品尝。”“王妈,婚礼想请您作为男方母亲发言。”……“非常抱歉,关于孩子们的电话我一定要接。”采访过程中,王英的电话频频响起,即使已经退休,王英依然很忙碌。随着孩子们长大,从走出校园到组建家庭,“王妈妈”的身份也在不断升级。
从2017年至今,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益海助学中心的设施更加完善了,有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图书室、活动室,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和早期孩子相比,新入住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更丰富,但同时面临的诱惑和心理压力也更大。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更有个性,也更注重自我表达。”近年来,王英的工作重心除了保障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也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心里,王英努力学习,先后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国家社会工作师证书,用更多陪伴与理解,为孩子们筑起一道疏导压力的温暖堤坝。
王英永远忘不了第一批孤儿入住益海助学中心时的场景。孩子们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面孔,眼中满是不安与惶恐。“记得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整天缩在角落里,怎么都不肯和我交流。有一天晚上巡逻时,我听到她被噩梦惊醒后大哭,看到她满头大汗,我一把抱住了她,心里也跟着泛酸。”这个女孩叫小梅(化名),当年12岁,与中心许多孩子一样因家庭变故,从小缺乏关心,没有安全感。从那以后,王英每天陪着她,和她一起吃饭,看着她入睡,给她讲故事,听她倾诉,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小梅才慢慢愿意和王英亲近。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中心生活,王英倾注了所有的爱。随着中心孩子增至211名,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王英创新实施“分层照护、大带小”模式。中心按年龄分组,专人负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学习,更鼓励大孩子成为“小家长”。责任如种子,在互助的土壤里悄然萌发。
2024年12月,王英退休时,孩子们的惶惑追问言犹在耳:“王妈妈,您退休了就不管我们了吗?”王英紧紧抱住他们说:“妈妈永远都在,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这份承诺早已超越职业化为生命本能。
“王妈妈,您是最重要的证婚人,一定要来参加哦。”2025年6月,王英收到了小梅的婚礼邀请。每当这些已经展翅高飞、在外发展的“大孩子”带着故事与成就发来问候,王英的欣慰无以言表。孩子们长大、恋爱、成家,人生每一步都愿与王英分享——对象要请她把关,婚礼必邀她见证。当年轻夫妇偶有摩擦,“王妈妈,您得来主持公道”的呼唤,让她立刻化身“家庭调解员”,用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智慧,为小家庭指点迷津。
“十多年来,数千个日夜的朝夕相处,看着他们从迷茫、无助变得自信、开朗,从需要别人照顾到能够独立生活、帮助他人,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做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孩子们总说遇见“王妈妈”是人生的幸运,而王英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见孩子们幸福成长,继续做孩子们最爱的“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