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东西”带给更多农人

作者: 漪澜

同行者:王虎琴,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检验科科长

“已经三十年了啊。”王虎琴笑笑,似乎岁月对她来说不算什么。

1994 年,王虎琴第一次走进金坛茶叶技术指导站,成为一名茶叶技术指导员。那年她 20 岁,风华正茂,天天在茅麓茶场的茶山茶园跑上跑下,手里捧着个笔记本记记划划,跟人说话总是一脸微笑,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喊她“小王”。

那时,茶农炒茶全凭手工和体力,高峰季节每天要炒到夜里两三点钟,一天最多炒十多斤茶叶。王虎琴坐不住了,她反复琢磨,决定从科研部门引进推广一种多功能炒茶机。为了让茶农们都能接受机械化炒茶这一新事物,她省吃俭用了几个月,自掏腰包买下了一台炒茶机放在村头,让父亲演示给大伙儿看,结果仅一小时就炒出了一斤茶叶,大大节省了人力。一年后,不仅茅麓茶农逐渐接受了机械化作业,连周边的花山、罗村、方麓等 600 多户茶农也开始使用炒茶机。科技设备的引入,不仅使茶叶成品的质量更加稳定,更是将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我是看着炒茶从最原始的烧柴火、煤的炒锅,到电炒锅,再到能够完成杀青、理条、整形等多个工序的多功能炒茶机,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现在,我们引进了更加智能的设备,搭建出一整条生产线,在温度、湿度、时间上都能精准控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的同时更能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王虎琴说,“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茶园里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光照、温湿度,做到精准补水、补肥。”

科技的发展让农业变得“智慧”起来,市场也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园艺科转到检验科后,生态种植、绿色防控成了王虎琴钻研的课题,“好的生态才能长出好的茶叶,比如我们会用粘虫板和杀虫灯来避免农药的使用,减少残留,保护生态,达到绿色防控的目标。”

“目前,团队年龄结构覆盖了老中青三代。”农业是份苦差事,三十年间,不断有新人加入这个团队,为了把年轻人留在金坛,除了工作上的“传帮带”,王虎琴给予了他们更多生活上的关心。“会询问他们是否单身,组织安排一些共建联谊活动,但不能直接安排相亲,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她笑得爽朗。

王虎琴并不懂研发,更像是一个“发现好东西”的人,她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把好的技术和方法传递给更多人。

王虎琴的父亲也是一位老茶农,他勤奋、热忱,多年来手把手教茶农标准化种植技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茶叶老王”。“他从17岁就开始从事茶叶相关工作,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到现在70多岁了,对新技术的接受依然很快。他教会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要善良,第二个是要勤快,就像他总结的那样,善做人,勤做事。”她把这份家风也传给了女儿:“年轻人要多做一点,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好,才能知道苦在哪里、甜在哪里。”

三十年的茶香岁月里,王虎琴用科技与情怀架起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智慧的桥梁。从推广第一台炒茶机到建设物联网茶园,这份事业传承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代代农人扎根土地、服务乡亲的质朴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