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里的生命守护者
作者: 浩刚同行者:陈小凤,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主任
《莫愁》第一次采访陈小凤时,她带领55人医疗队支援武汉抗疫,获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
疫情尘埃落定后,陈小凤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太多改变。“我的工作还是那样。”作为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主任,在她的口中,“那样”是如此简单,但对于旁人而言,“那样”却和战场一样,充满艰险和挑战。急诊室里,心电监护仪此起彼伏地传来“滴滴”的声音,这是生命的讯号,陈小凤看着监护仪上跳跃的曲线说:“这里的每一声心跳,都是时间赋予医者的战书。”无论多少封战书传来,陈小凤的心里坚定地只有四个字——“必须胜利”。
2024年8月,急诊大厅响起刺耳的警报。一名心博骤停40分钟的患者被送入抢救室,初步判定为低钾血症。此时,患者瞳孔已散大。“继续按压!准备除颤!”陈小凤的指令如刀锋劈开混乱。气管插管、肾上腺素推注、三次电击……监护仪上的直线突然迸发波动。“有室颤!200焦耳再除颤!”她亲手按压患者胸膛,汗水浸透白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生死抢救,患者心脏恢复了自主跳动,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神志意识也逐渐清晰,陈小凤才稍稍放松紧张的神经。
如果说重大的急救病例显示出一名医者的决心,那么,平常的病例则能够看出一名医生的耐心和恒心。特别是呼吸道感染骤增的季节,急诊科每每都是灯火通明,陈小凤的声音穿透嘈杂:“分区诊治!危重患者走绿色通道!”她的口罩遮不住眼下的乌青,脚步却依然迅疾如风。在这个永不熄灯、全年全天候无休的科室,在这个病种最复杂、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陈小凤已经坚守了数十年。
2024年年度,陈小凤和同事们接诊3.71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600余人次。近年来,急诊科从未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这背后潜藏着陈小凤的汗水。“随着国家对于急诊科的重视,我们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医疗器械,比如呼吸机等,为我们抢救病人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支持。”
近年来,陈小凤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把急诊科锻造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三位一体的医院急救系统,使医院的急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她和同事们深耕协作,不断完善急救绿色通道,建立了“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为以上“时间依赖性疾病”患者提供了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
在院外,陈小凤积极参与公益性科普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为更多人提供急救知识经验。根据部队当前实际,针对官兵医疗需求,陈小凤精心准备,为官兵们介绍了《夏季常见急症的急救与预防》,提高了官兵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此外,她还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科普。今年5月,湖北女孩因肠胃炎注射头孢曲松钠后不幸离世,陈小凤科普道:“传统头孢皮试方法有局限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易产生假阳性,即使阴性也不能排除过敏可能,无法准确预测风险。”她强调,一旦怀疑发生过敏反应,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关闭输液管,但通常不立即拔除静脉通路,而是改输生理盐水。“保留静脉通路在患者循环不良时至关重要,因为后续抢救可能需要快速建立输液通道。肾上腺素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快速起效,保留静脉通路同样关键。”
不忘初心,陈小凤依然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