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运作模式,反哺家乡

作者: 柒夏

同行者:马兰芳,海安蓉和怡心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2003年白手起家创办德科汽修,到如今打造集文化体验、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产业矩阵,马兰芳用二十余载时光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创业精神。

2003年寒冬,马兰芳创办了海安县德科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彼时的汽修行业以男性从业者为主,女性经营者寥寥无几。面对技术壁垒和市场偏见,马兰芳从最基础的汽车零部件知识学起,白天在车间观察师傅维修,晚上研读专业书籍,常常熬至深夜。“那时候最怕客户质疑我的专业能力,所以只能比别人更努力。”她回忆道。

一次,一位客户的货车深夜抛锚,马兰芳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几十公里赶到现场,带领工人在寒风中抢修了三个小时,最终让车辆恢复运行。正是这种“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让德科汽修逐渐赢得了市场口碑。

在汽车服务领域站稳脚跟后,马兰芳将目光投向了文旅产业。2015年,马兰芳接手海安蓉和怡心园,开启了二次创业之路。蓉和怡心园位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壮志村,占地数百亩,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兰芳提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国学馆、仲子书院、孝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其中,1500平方米的国学馆成为南通魏建功纪念馆的配套项目,集阅读、研学、文创展示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我们希望通过文化浸润,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马兰芳说。

为了提升文旅体验,她积极推动“阅读+旅游”“非遗+旅游”等融合模式。在蓉和怡心园,游客可以参与国学讲座、非遗手作体验,还能品尝融入文化元素的特色美食。2024年八一建军节期间,蓉和怡心园举办庆“八一”联欢晚会,也是一场退役军人的战友联欢会。马兰芳登台演唱《战士的第二故乡》,与退役军人共叙军民鱼水情。这种“文旅+红色教育”的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园区业态,更赢得了社会赞誉。

作为一名企业家,马兰芳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除了慈善、康养项目的孵化,她还在南通市城东镇壮志村深处建了一座名为“书香小院”的独特庭院。背景墙、吊顶、桌椅、柜子等,这些精心收集的老物件都在她的巧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马兰芳还将茶道、书法、香道等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使得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马兰芳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蓉和怡心园的食材采购优先选用本地农产品,每年采购金额超千万元;德科汽修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累计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理应反哺家乡,这是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她说。

时光见证了马兰芳的蜕变与成长。在汽车服务领域,她带领德科汽修从小作坊发展成为区域龙头企业;在文旅领域,她将蓉和怡心园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谈及未来规划,她目光坚定:“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康养的产业布局,打造具有海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生态圈。”

在马兰芳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兰心蕙质”。这不仅是对她名字的诠释,更是对她品格的写照。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