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魔术师”唐瑜

作者: 阿春

稀土被称为“万能之土”“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不仅是新材料制造的坚实基石,更是尖端国防科技研发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作为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者,唐瑜的人生轨迹,如同她初次见到那簇粉色稀土晶体一样,在坚守中沉淀,在创新中绽放。

与稀土结下不解之缘

唐瑜出生于湖北武汉。喜欢化学的她,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州大学化学系。一次偶然,她在实验室中看到一簇粉色晶体,在灯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这让她念念不忘,“那天清晨推开实验室的门,瓶底开出的晶体像花瓣一样舒展,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科研的馈赠。”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配位化合物。这门学科在外行人看来可能深奥难懂,但在唐瑜眼中,它就像魔术一样充满无穷魅力。“实验过程中晶体的颜色变化,以及不同物质混合产生的效果,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魔术师。”唐瑜迷恋这种感觉,每天早上八点半进入实验室,天黑才离开。

在谭民裕和甘新民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唐瑜开始系统地学习稀土配位化学。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唐瑜选择留校任教,专注于无机化学教学和稀土配位化学研究。“兰州大学培养了我,这里需要深耕的人。”唐瑜坦言,留在兰州大学,既有对化学的纯粹热爱,也有对西北土地的深情眷恋。彼时,手机和网络都不发达,工作环境艰苦,查阅文献需要翻阅资料室的纸质影印版专著,且晶体结构也需一笔一画去手绘。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的化学楼一直是唐瑜科研的“主战场”。她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如何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企业生根发芽,始终是唐瑜深切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唐瑜的目标不仅是埋头于实验室研究,更是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为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科研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

唐瑜一直坚信,科研的意义更在于实际应用。她常说:“科研既要放在书架上,又要放到货架上。”

2019年12月,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实验室、工厂和车间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在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唐瑜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进行了系列稀土高等级荧光防伪油墨的中试研究,实现了在不同浓度、激发波长和密钥驱动下荧光变色的行为。该标签具有高级别的防伪性能,不仅在光刺激下发光,还能在不同光作用下显示不同颜色的荧光,这种特性使其难以被破解和仿制。目前,唐瑜团队正在探索该材料在高端消费品和证件防护等领域的应用。

2022年,唐瑜牵头申请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稀土功能材料”获得批准。她主持的“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同步获批。

2024年,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岭南”)通过“发榜”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三项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研发需求。这些“英雄帖”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国内顶尖科研团队的关注。最终,唐瑜带领团队成功中标。

唐瑜团队长期致力于通过稀土掺杂提升合金稳定性和性能的研究,与中金岭南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在产品质量提升、新材料开发及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关键点上,中金岭南与兰州大学达成了深度合作。唐瑜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助力中金岭南实现绿色发展目标,还将持续在材料改性、提纯和提取技术上取得突破,力求对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及学科带头人,唐瑜带领团队专注于满足国家稀土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的精准合成,及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的功能调控,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她先后在国内外顶尖化学及材料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两百多篇。

从实验室里的科研探索,到讲台上的知识传授,再到将实验成果应用于生产线,催生新的生产力……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唐瑜实现了一名科学家的自我绽放。

最喜欢的身份是“老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组组长……科研工作繁重的唐瑜从来不会因此耽搁学生们的课程。拥有多重身份的唐瑜,最喜欢的还是“老师”。她带过六十多位研究生,给无数本科生讲授过无机化学。唐瑜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她认为教学不仅是单方面的传授,更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她甚至能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他们对课程进度的掌握情况,据此适当调整节奏,确保大家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唐瑜依然清晰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件事,“2014年,一名学生在听完我的课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课上提到的原电池前沿研究内容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那一刻的感动,比在实验室获得的成就感还要强烈。”

甘肃省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兰州大学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奖项的背后,凝聚了唐瑜对每一节课的用心付出,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

从课堂上和学生们的思想碰撞到实验室里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坚守,从科研征途上的重重困难与挑战到在家庭与事业间寻求平衡的艰难与不易,唐瑜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坚持与努力。扎根西北三十余年,唐瑜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如今,她在配位化学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使稀土配位化学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