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莫愁》见证母子情
作者: 蒋振民二十八年前,也就是1997年,我曾与《莫愁》有过一段情缘。
那一年,继母刚好66岁。苏北有个习俗,每逢老人60岁、66岁、80岁、88岁、100岁时,儿孙们都要为老人举办一场隆重的庆寿仪式,借以祝福老人寿比南山。我们兄妹七人商量着,每家都为母亲献上一份与众不同的贺礼。作为长子的我,虽在家乡工作,但每每总是因为繁忙,回家伺候二老的次数并不多。所以,我准备借这次祝寿之机,给继母和父亲一个惊喜,即写一篇盛赞继母的文章,投给《莫愁》杂志。
继母20岁就来到了我家,奶奶让我喊她“娘”。那年,我刚满7岁。新婚之夜,她就从奶奶身边把我“抢”到了怀里,搂着我睡了一夜。自那以后,娘每天按时接送我上下学;给我洗澡、剪指甲、洗衣服;为我缝缝补补、做可口的饭菜;为了帮我治疗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四处求医问药;困难时期,担心我在家吃不饱饭饿肚子,把我送到继外公处生活……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铭记于心。于是,一天下班后,我含着泪一气呵成写了《继母真情》这篇文章。
那时,互联网才刚刚兴起,农村根本见不到电脑,更别说使用了。投稿都还是最原始的纸质邮寄方式。我把这篇文章反复修改了多次,自认为满意后又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装入信封,贴足邮票,写上邮编:210013,写好《莫愁》杂志社的地址:南京市宁夏路马鞍山1号,密封后投入了邮局的信箱。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难熬的。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心想:说不定是《莫愁》编辑部打来的呢!拿起听筒,果不其然,是《莫愁》“人间佳话”版责编渔梦打来的。她告诉我,稿子能用。不过,题目改成了《我们这里,生母称妈,继母称娘》,因为文章的这句开场白很接地气、很有特色。渔梦在电话中还叮嘱我,一定要为寿星拍张照片寄给她,以便刊文时使用,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感染力会更强,效果也会更好。当时,我激动得除了说“谢谢”外,不知说什么好。
放下电话,安排好工作,我马上骑自行车回家,然后驮着娘到集镇照相馆里拍了张照片。几天后,渔梦再次打来电话,说照片已收到,并询问我娘的出生月份,我说是10月。渔梦又说,文章和照片将会安排在第10期的《莫愁》上刊出,让我耐心等待。
在娘寿辰的前几日,我收到了《莫愁》的样刊。为了让更多的亲人分享到这份快乐,我又和《莫愁》的通联部联系,一下子邮购了10本,准备在娘的寿宴上分赠给舅舅、姨娘、弟弟、妹妹,每家一本,既让他们留作纪念,也让他们见证我们的母子情深。在娘的祝寿仪式上,我用一块红布将这本包含亲情的《莫愁》认认真真地包装好,磕完三个响头后,郑重地双手捧着举过头顶献给了娘。娘随即向亲友们宣布:“这本《莫愁》是我今天收到的最贵重的寿礼,是小民(我的乳名)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它比什么都珍贵,我一定会好好保存。”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如今娘已仙逝,但二十八年前这本《莫愁》样刊,我一直视如珍宝,保存至今。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