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翁炫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

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指向

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传统,经千年凝练形成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精神支撑。这一历史经验表明,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国家治理的深层根基。

现实经验亦印证此理。一些国家因核心价值体系混乱引发社会动荡,反观当代中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有机统一,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其感召力直接关系社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这一论述抓住了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时代新人须具备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尤其要筑牢“中国心”“中国情”的精神根基,坚决抵制“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的价值异化。

培育时代新人,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引导人民提升思想觉悟与文明素养,使其以昂扬姿态投身强国建设。在此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环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投身事业,印证了理想信念作为“总开关”的决定性作用。当前,需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成果,将信仰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补足精神之钙,激发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

价值观的核心与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集中体现。从伟大建党精神出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跨越时空,融入民族血脉,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厚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赓续红色血脉、保持奋斗精神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我们党历来注重以历史成就鼓舞斗志,以优良传统凝聚力量。新时代需坚持正确党史观,将理论武装与常态化党史学习结合,通过“四史”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践行价值。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要素。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文明史,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需坚持与社会主义相统一,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丰富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使爱国成为全民信念。

道德建设是价值观落地的基础工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德”的集中体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统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将国家价值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为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厚资源,需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通。

政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党员干部需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以道德修养赢得民心。通过加强党性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干部成为道德楷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

培育与实践路径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培育时代新风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通过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将价值观融入城市、村镇、家庭等各领域创建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推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网络文明作为新战场,需推动文明办网、用网、上网,净化网络空间。

践行价值观需坚持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古代通过礼仪制度渗透道德教育,当代需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多维路径,将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例如,完善法律与道德协同机制,将价值观转化为法律规范;建立礼仪制度,利用纪念日传播主流价值;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的示范作用,营造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习近平总书记以“扣扣子”为喻,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培育青少年价值观,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与亲和力,以中国发展成就为支撑,以优秀文化为根基,讲深讲透价值观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历史传统中走来,在时代实践中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指引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这一价值观,既是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也是久久为功的战略任务。唯有将理想信念作为核心,以精神谱系为滋养,以历史教育为依托,以道德建设为根基,以实践养成为路径,聚焦青少年、覆盖全社会,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浸润生活,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守这一精神纽带,方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价值篇章。

编辑 文心

翁炫 现居苏州,《莫愁》签约专栏作者。自2004年至今,在《莫愁》系列刊发表文章超过60万字;本专栏荣获“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栏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