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错一次也很好
作者: 熔化在日常生活中,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难以摆脱的“阴影”。我经常听到来访者向我倾诉他们的焦虑,这些焦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人焦虑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第二天演讲的PPT,生怕自己在演讲中出现任何差错;有人精心策划了两年的项目,却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真正迈出第一步;还有人为了购买一部性价比最高的手机,不惜花费半年时间去分析所有品牌、所有价位、所有型号,即便最终买了一部,也会很快陷入后悔的情绪之中……在那个看似坚不可摧、必须捍卫的完美形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矛盾体。
不幸福的完美
社会心理学家沙洛姆·H·施瓦茨和同事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最好的选择,这类人被称为“最佳选择者”。他们总是想找到最完美的答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力求做到极致。而另一种人则不同,他们只是找到一个差不多的选择,就感到满足了,这类人被称为“知足者”。他们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纠结于细节,只要觉得这个选择可以接受,就会果断地做出决定。
从表面上看,最佳选择者似乎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因为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最佳选项。然而,研究结果却出人意料。最佳选择者却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满意。而且,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并不幸福。他们的心态更加悲观,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陷入抑郁、后悔和自责的情绪之中。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完美主义心态会导致抑郁和焦虑,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完美主义者急需改变对出错这件事的态度,否则就会继续在焦虑和痛苦中挣扎。
出错的魅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兰格曾做过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探索了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进行演讲。A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这种观念与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模式相符;B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这种态度更倾向于自我原谅;而C组的参与者则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这种态度则是充满好奇和开放的。
结果,C组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其中原因在于C组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了脑后,他们不再被对错误的恐惧所束缚,而是专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实验表明,出错并非我们应该躲之不及的丑事。相反,出错是可以被鼓励和庆祝的,它甚至能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当我们还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儿童时,摔过很多次跤,说过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可那时我们并不焦虑,反而开开心心、跌跌撞撞,很快就学会了走路、说话。那么,对出错感到如此厌恶又是什么时候呢?这可能依然要追溯到我们的童年。
那时候我们才上小学一年级,拿着考了98分的试卷兴冲冲地跑回家,递给爸爸。可爸爸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指着分数质问道:“那两分是怎么丢的?”从那个时候起,噩梦就开始了。我们开始被灌输一种观念:出错是不好的,出错意味着失败,出错是不可接受的。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对出错产生了恐惧,而这种恐惧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焦虑情绪。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发展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并在实验中证明了前者的重要性。她的研究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性思维)和“努力”(发展性思维),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在随后的实验中产生差异。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成绩则提升了30%。这是因为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学到的是把出错灾难化,而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学到的则是从错误中进步。
那就错一次吧
如果你正在焦头烂额地准备一场绝不能失败的演讲,或者在拖延实施一项已经策划了两年的项目,又或是还在纠结抓狂哪一款手机才是最好的……那么,请先停下来,做一个深呼吸,放下对自己严苛的评判,然后去让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出个错吧。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荒谬,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最糟糕的情况,不是你出了错,而是你居然没有出错的勇气。把出错当作一次任务,去完成它,同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现,结果如何,你又学到了什么。
正如没有人会在乎你把电线杆底座擦得有多亮,也不会有人真的记得你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我们总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错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错误并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出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面对错误时,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美好。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