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食不孤心

作者: 黄小依

?张佳玮的散文集《一个人吃饭,也要好好吃》,如同一碗温润如玉的清粥,慰藉着当代人匆忙而疏离的心灵。这部作品以80后作家独有的敏锐视角与细腻笔触,将“一人食”这一现代生活常态,升华为一场对抗孤独的温馨仪式,并深入探索了生活美学的奥秘。

张佳玮笔下的饮食叙事,充满了通感之美,他将五感体验巧妙编织成一张细腻的网,捕捉到了日常饮食中被忽略的诗意。书中描写煲仔饭揭盖的瞬间,“小半碟酱油轻轻滑落,伴随着‘滋滋滋’的悦耳声响,一股热气袅袅升起”,寥寥数语便唤醒了读者的听觉、视觉与嗅觉记忆。这种通感手法贯穿全书,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见武汉豆皮的“金黄酥脆”,亲耳聆听热干面搅拌时的“簌簌声响”。

在“故土炊烟”的篇章中,一盘糯米、一块月饼都成为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腊味饭的醇厚油香让人联想到故园的袅袅炊烟,中秋月饼包裹着家族的温暖与深情,而武汉豆皮的香气则蒸腾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江南的袅袅炊烟、外婆掌心的温度、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都在味蕾触动的瞬间苏醒。

“一个人用餐,更需精心品味!”这句源自书中的宣言式标题,精准地触及了现代人最为普遍的生存状态。作者并未将独自用餐视为一种无奈之举,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种温柔的生活抗争。他细腻地描绘了厨房中的那些微小而温暖的瞬间:油锅欢快地沸腾,升腾起袅袅热气;砧板上,蔬菜被整齐地切分;灯光下,碗筷被精心地摆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让原本孤寂的餐桌充满了温情。

张佳玮的文字幽默诙谐,在这个外卖与预制菜盛行的时代,他唤醒了我们对食物本质的尊重:即便是简单的一碗蛋炒饭,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那米粒的弹性和蛋液的焦香。这种态度使得“一人食”不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变成了一种自我滋养的仪式。

最精彩的跨界出现在“味外之味”篇章中。书中“假如《红楼梦》里有炸鸡可乐”的奇思妙想,将古典文学赋予了新的趣味;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船上牡蛎的重新解读,让莫泊桑笔下的阶级隐喻在鲜味中得以浮现;而《东坡肉与苏轼》一文,则从一块红烧肉中咀嚼出了千年文人的生命况味。佳肴美馔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乎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小吃食的背后隐藏着广阔的天地。

书中真正动人的地方,在于将饮食升华为生命哲学。沾着露水的蔬菜、邂逅的一碗面、留到最后再吃的那块肉……这些日常中的琐碎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的光环。“最好吃的时候,一旦错过便不再来”,暗喻着人生应当珍视每一个当下;“肚里有油水才解馋”,揭示了身体本能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微妙辩证;而“我们为何偏爱家常菜”的答案,是因为真正的慰藉并非源自食物本身,而是在于围坐分享时那份流淌的人情味。

张佳玮笔下的独食者,既不是苦闷的孤独者,也不是刻意的表演者,而是在专注的饮食中寻找精神自由的生活艺术家。在作者看来,认真吃饭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独食的本质并非孤独,而是自由与自在。生活的意义并不在远方追寻,它就藏在你认真对待的一粥一饭之间。只要你愿意为那碗属于自己的热汤俯身,再微小的餐桌也能绽放出照亮生命的璀璨光芒。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