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异类”
作者: 仇士鹏作为一部经典的迪士尼影片,电影《星际宝贝史迪奇》的情节并不复杂,简言之,“问题”孩子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激发出向善的力量,实现心灵的蜕变,最终与自我和解,变成让身边人骄傲的好孩子。
但也有不同,主人公不是住在城堡里的公主,而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小女孩莉萝和小怪兽史迪奇。或许,电影能让无数人念念不忘,既是因为史迪奇的顽皮可爱,也是因为被“异类”化经历的共鸣,更是因为那双闪亮的大眼睛里,映出了亲情的温暖和友情的火热。
叔本华曾说:“自然、偶然或命运给我们带来的痛苦,都不如他人随意施加于我们的痛苦更强烈。”这恰好应验在了莉萝身上。她被同龄人不待见,每天迎接她的只有嘲笑挖苦。她变得锋利,毫不客气地推搡嘲笑她的人,把心中的压抑释放在复仇的快感中;她变得封闭,对姐姐都不愿意袒露心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史迪奇亦是如此,诞生不久便被判定只会搞破坏,打上实验失败品的标签,不得不一路逃亡。
两个怀揣着逆反心理的灵魂在巧合与必然中双向奔赴,开始了行星与恒星般不离不弃的公转。
莉萝早早失去了双亲,长姐如母,兰莉扛起了这个家。为了能陪伴妹妹长大,兰莉放弃了拿全额奖学金读大学的机会,拼尽全力争取妹妹的监护权;因为是妹妹的同伴,她全盘接收史迪奇闯祸带来的后果……电影中,莉萝一直强调一个词——欧哈纳。“欧哈纳就是家,家意味着没人会被抛弃,或者被遗忘。”这个家远不如幻想中的完美,却是莉萝最安心的港湾。在兰莉的守护下,莉萝心中因父母早逝形成的焦虑、回避的不安全型依恋,重建成了稳定、信任的安全型依恋,这也成为莉萝理解欧哈纳的另一层含义——责任与奉献的心理基础。
人对自我的认知往往由别人的评价所建立,就像照镜子,看见的是别人的镜面中呈现的自己。但这往往会失真,当史迪奇看见“我是危险的”,莉萝看见“我是被讨厌的”,对自我的认知在他人的肆意评价中打着转地漂流,便是陷入镜子陷阱。它会一步步加深人与自我的隔阂,甚至能引诱出“不是我去惹麻烦,而是麻烦来找我”等认知。
若是换个方向,镜子效应也许会从巫婆变成仙女,带来治愈人心的力量。当莉萝一次次地向史迪奇伸出援手,当它在莉萝的眼中第一次看见从未遇到过的爱与珍惜,它意识到,它并不是只被人嫌弃,它也能成为别人的欧哈纳,成为带来美好的天使。很多时候,从“一事无成百不堪”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从一面镜子到另一面镜子的距离。
慢慢等,花会开。最终,曾下令逮捕史迪奇的星际议长认可了它重塑出的善良的一面,允许它留在地球,成为那个很小、很破但很美满的家的一员。可见,每一粒砂砾都有变成珍珠的潜质,只要有蚌壳用真心去孕育它。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