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她在开满窗户的房间里暗自哭泣”
作者: 王士强本年度《诗林》的刊期、编辑人员、主要栏目等均无变动,刊物经前一年的磨合、探索之后稳步向前。
第1期的卷首系总编辑蒋巍所撰《诗的断想——写在1991年岁首》,以片段式随感的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多有独到、深刻之处。兹录几则:“总瞅着自己的影子,前方一定没有太阳和光亮。”“诗神,你的思维愈来愈逶迤和破碎,你的羽翼愈来愈高贵而淡远,你的形象愈来愈奇丽又模糊,你的声音愈来愈喑哑又含混,谁的心灵还能为你震颤呢?”“幻想现实是一种幼稚,规避现实是一种怯懦,正视现实是一种勇敢,不满足现实是一种成熟,创造现实是一种伟大。诗应当走进创造者的行列中去。人世间只有创造才被称为天才。”“姹紫嫣红鹅黄嫩绿都有它生长和美丽的权利。在艺术的大观园里‘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只容得薛宝钗、容不得林黛玉是不行的。否则就演不出一部光辉灿烂的‘红梦’了。”“漫步在诗的树林里,让思想茂密而丰盈地生长,让爱和激情在叶尖和花蕊的露珠里闪烁,让泪水抹去叹息而照耀微笑,让那条小径牵引你走向清新的地平线,这便是《诗林》的追求和骄傲了。”这里面既体现着个人的诗歌观念与立场,同时也体现着《诗林》的审美取向与追求。
第1期的“开卷大作与诗人”栏目发表了伊蕾的组诗《十一月的情歌》,这组诗不如她此前引起轩然大波的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般外露、直切、冲击力十足,但同样是真挚、热忱的,有着对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像一扇玻璃窗》写的是对于情感、对于所爱之人的期待、等待,“像一扇玻璃窗/一心等待着阳光/我等候着你的到来//像一池湖水/我屏息等了很久/等待着你的突然溅落/那一声巨响”,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孤独者》则是写情感中的孤独状态,非常动人,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她在开满窗户的房间里暗自哭泣
可是,她到底要什么呢?
她走下空荡荡的台阶
她要去哪里呢?
她在人流中行走
有谁可以和她对话呢?
她对熟悉的人们报以微笑
有谁知道她不解的忧愁呢?
她在鲜花丛中站起来
有谁知道这时她心中是多么空虚啊
第1期封二刊载了伊蕾的照片,第4期刊载了读者温欣荣看到这幅照片后写给伊蕾的一首诗《有一种美读不尽——致伊蕾》。诗后附言:“深深感谢您们在贵刊1991.1期封二上刊登了我省女诗人伊蕾的近照,我看了之后,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美的享受和满足,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一个同性的形象这样感动过我,欣然命笔,草成一稿,我只想把这种感觉告诉孙桂贞本人和所有爱她的诗的人。”诗中写道,“你的这张近影/如狂风骤雨/冲刷走一切孙桂贞的形象/而再生成一位女神//你的双眉间锁着一抹读不懂的忧思/你的双唇上关闭起一种说不尽的柔情/你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缕解不开的疑惑/一种嗔怨的美/一种追索的美/一种真纯的美/一种执着的美/一种令人肃然的美/一种夺人心魄的美//伊蕾/你就是这样震慑我的心灵/你就是这样面对世界/世界就这样久久凝视着你”。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女性诗人特殊个案的伊蕾,其个人形象生成与传播中的一个生动片段。
第3期“短诗精华”栏目发表了《陈先发诗六首》。彼时的陈先发刚刚20岁出头,文字尚显“稚嫩”,但已然可以见出其此后的诗歌风格、追求、取向。写于1989年的《扑去》:
我四处寻找!在滋养过我的村子
乡间的土墙
日光强烈,野草在地上乱飞
我的马蹄将这一切打翻
我要从这里找到:冲上去的感情
和猛扑之前的
那种力量!
我听见血的呼喊,要找到这些
我带着心血照耀的十三首诗
扑向神的村子
——珍藏着母性的万里蓝天的村子
一定要找到这两件东西!
我的身后
追随的马群将灌满春天
这里面与他成熟期的作品有相同亦有不同,两相比较颇富意味。在作品之后有他的《关于诗歌的一些想法》,谈对于诗歌的认识与态度、立场:“在我自己的一本叙述繁琐、原稿业已烧毁的诗论中有一短章的题目叫《诗歌从生命的本能开始》,现在我凭回忆能够复述其中关键的一段,我写道:‘……我创作时总是想从诗歌中得到这些东西:感情的力度和速度;语言及语言组合的个性;神性的准则;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东西的出现使我能辨别出什么是伟大的诗歌……诗歌的问题绝不仅仅从语言问题上得到解决,诗歌有时如同音乐,音符只是音符……它可能也是枷锁……’”表述上或许还不够“圆熟”,但已然包含了他诗歌创作和精神世界的若干母题或关键词,由此后其数十年的创作反观之,颇具一致性。
第4期的“长城内外”栏目发表了大解的五首诗,也可见出这位当时的年轻诗人的不俗实力。《诗歌》是一首关于诗的诗,实际上也是创作者本人诗歌观念的夫子自道:
看 这就是我血中奔涌的狂涛
在天底下 淹没你们的灵魂
这就是
从光出发的光
让我在闪烁中化为灰烬
看吧 我什么都不在乎
高举着言辞 在人类的中心大步行进
把汉语领上危崖 然后松开手
听万古的雷霆滚下山顶
我要率领黄金中沉睡的光芒
涌向太阳 让辉煌的心在天空振动
那升腾的美和火焰之上
王族的大旗 正高过西风
生命让我征服一切
而死亡是多么贵重
这都是为了什么 自从来到世上
诗啊
只有你这魔鬼 让我高傲的血 倾注
一生
这里面有着20世纪80年代末精神高蹈的诗歌潮流的印痕,也成为诗人大解以诗歌为指引、在诗歌之路上长途跋涉的宣言。
第1期“新潮诗选”栏目刊载了诗人严力的五首诗。作为“朦胧诗”一代的老诗人,严力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在与时俱进,他的诗呈现出更为现代、纯度更高等的新质,当得起栏目名称中的“新潮”二字。《不再回来》全诗如下:
生活在我身后熄灭了每一盏灯
我在窗前伫立
像灯塔指引心中的茫然驶出海湾
我下楼时碰掉了上个世纪的灰土
出门时发现中世纪的锁依然有效
我发誓不再回来
尽管一群黄昏如船返回海湾
生活没有在前面安装路灯
但未来点亮了我的眼睛
我看见还没有变成木材的植物
像沙发一样敞开心胸地摆在林中
青绿色的果实舒服地坐在那里
我拐弯时知道回来时将会迷路
但是我不再回来
本年度“诗论纵横”栏目较为特殊,每期均发表了一篇包临轩的诗论文章,四篇文章分别是:《自我、生命与背景意识》《现代诗与公众的错位状态》《倾诉与倾听》《先锋诗歌的自由意志》。包临轩其时的本职工作为黑龙江日报记者、编辑,他既是诗人,也是诗论家,所撰写的系列诗论文章思考深入、持论公允,颇具质量。关于“先锋诗歌的自由意志”,他对当时的书斋式诗歌、新农业诗、新工业诗、“生活流”诗、校园诗分别进行了阐释、分析。文中指出:“先锋诗歌含义之一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精神构成上的前卫性质,而诗人有无成熟的、强烈的自由意志,又是诗人精神构成中的基本内核,所以,对自由意志的看重和巡视,就显得十分根本和必要。正如大家公认的那样,先锋诗歌创作作为最具个人独创性的精神活动,它就应该而且必须是整个文坛甚至是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先行者、预言家,它处于思想文化潮流的最前端,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它体现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最高境界。由于整个社会集体意识很难与之同步发展,从而使先锋派落入孤寂甚至殉道者的命运就变得无可避免。这样一来,先锋诗人的自由意志是否稳定、强健,就成为保证先锋性的前提,所以,自由意志首先不是或不简单地就是精神上的巨大优越,而是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苦行,归根到底,它意味着整个地付出自己的精神和生命,而不能企望报偿,除非身后可能到来的殊荣,算作一种报偿。”文章的最后颇为精彩地分析指出:
前面谈到的若干先锋诗派,在特定的时限内确实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成就,哪怕是书斋体诗歌,尽管显示了多方面的不足,但它在提升读者文化背景、力图引领读者进入更纯粹的精神境界方面,又是功不可没的。问题是,书斋体诗歌的自由意志缺乏必要的控制,无定向性的精神漫游,无现成规范、无现成材料可资利用的特点,使这类诗歌只能迈着碎步走向更高的审美理想。新乡土诗(除海子等少数优秀诗人外)、新工业诗的“伪先锋”成分多,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总是用士大夫式的浪漫主义而不是真正现代的眼光去处理日常生活的意象,但由于其中不乏技术上的巧妙处理,某些诗歌在情调和风格上显出特有的精致(工艺品式的精致),但在审美意识上落在了工业时代的后面。自然,这种判断并不是绝对的,部分优秀的新工业诗确也写出了这一时代人的自我分裂感、渺小感,但数量不多。不过,有麦地诗歌的率先垂范者海子,似乎他一个人的先锋性也足可称道了。生活流诗歌以平民姿态为策略,实现了诗人精神对公众意识的撞击和改造,它的可接受性、平民化方式,也可能在交流过程中散失了一些精神能量,但在潜移默化中,仍给源远流长的文化投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因素。校园诗在近年来已不复为一个整体,从其中分化出来的青年诗人已转入更广阔的生活和创作中,因而它的先锋性已成为并不久远的残迹。
当下,先锋诗歌正把它勃发的自由意志沉潜为默默的、平心静气的创造,浮躁的、急于求成的外在性追求正在减少并受到鄙视,而那些在沉郁繁复的生活中谦逊地垂下头来的诗人,业已意识到积累的意义和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先锋诗歌并非某种偶然的闪现,实际上,它只能来自清苦寂寥的和以苦为乐的写作生涯。
堪称锐利、深刻、独到!其中的许多表述,用来比附和评价数十年之后的诗歌创作同样也是适用的。
第4期刊有一则《本刊重要启事》,其中云:“1992年《诗林》将面貌一新,欢迎读者踊跃订阅。本刊1992年将设重点栏目‘百家诗萃’和‘诗人随笔’,希望能得到成名及未名诗人的热情支持。”《诗林》将稳中求进、有所作为,以新的面貌进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