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速
作者: 惠凯编者按: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不仅有利于优化港股市场结构、提升市场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此外,赴港上市为相关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为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A股公司赴港上市,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和投资人带来全新机遇。
近期,A股公司赴港上市进一步提速,以宁德时代、美的集团、海天味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功在港二次上市为标志,包括安井食品、牧原股份、韦尔股份、石头科技等在内的50余家A股细分领域龙头正在积极推进赴港二次上市工作。
多位上市公司董秘和业内人士表示,港股市场对于A股公司所处行业、亏损情况、募资使用灵活度、中介机构工作强度和深度等更加包容,其不仅能够弥补A股市场再融资的不足,还能有效推动A股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制度持续优化提升港股市场吸引力
[制度的不断优化,让A股公司赴港上市门槛不断下降。]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是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枢纽,但与美股及A股上市公司结构相比,港股市场金融、房地产、通迅、非必须消费品占比较高,科技、医药生物等公司占比不足,有大量成长性突出的新经济公司,比如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建筑、生物医药、垃圾发电等领域相关公司并未能在港股市场上市,这对于港股市场的国际化定位形成拖累。
为吸引更多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港交所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积极优化上市规则,譬如在2017年6月发布了《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和《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就一系列拓宽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渠道及完善香港上市机制的建议方案征求公众意见。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上市新规》生效,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赴港上市,这次改革被称为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新规发布后,2018年全年共有28家新经济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包括了小米和美团。此外,后续几年中,阿里巴巴、京东、网易、华住、新东方等中概股也以二次上市方式成功登陆香港市场。
为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首选上市地点的地位,2022年10月,港交所还发布了《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新规则适用于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在咨询文件发布后数月,即2023年3月,港交所正式宣布新增《主板上市规则》第18C章,为一些还没有商业化或处于商业化初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值得指出的是,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交所在2025年5月6日发布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在制度推出的当月,有4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此外,在2024年4月,国务院还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明确表示将拓宽企业境外上市的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月,证监会也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资深保荐代表人何道生向本刊表示,“港股的上市审核政策非常宽松,不仅在近期对优秀A股公司开通了‘快速审核’机制,且对券商的工作量要求较低,有助于减小券商工作量、缩短上市流程。”
何道生进一步表示,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有着鲜明的行业导向政策,比如对于消费股、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A股公司,可能定增预案在发布前就被劝退。相比之下,港股市场就没有对行业的限制。“当前A股市场融资难度有所加大,一方面是近两年分拆上市基本暂停,而另一方面则是A股市场定增融资的实施周期较长。”
港股市场融资功能持续修复
[股市的持续活跃,推动了港股市场IPO筹资额快速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受疫情的影响,港股市场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也曾出现过明显调整,不仅二级市场低迷,且一级市场也同样低迷。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2023年港股恒生指数下跌40%的同时,港股IPO数量也由2020年的146家降至2023年的73家,IPO募资规模由2020年的3975亿港元降至2023年的462.95亿港元。
不过,进入2024年后,在一系列提振经济和股市政策的影响下,港股二级市场自年初以来持续活跃,投资者信心也逐步回归。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中旬以来,恒生指数至今年6月18日,区间最大涨幅已经超过60%。而就在港股二级市场持续活跃的同时,港股一级市场的冰冻局面也在逐步解冻,特别是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交所作出联合声明,宣布将优化新股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包括加快符合资格A股公司审批流程后,港股市场融资功能持续恢复,IPO数量和融资规模得到快速提升。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5月21日,过去12个月共有76只新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累计约1450亿港元,同比增长超2.7倍。”而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17日,2025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额总计2133.01亿港元,同比增长319.62%。其中,IPO融资额为779.88亿港元,同比增长565.48%,已接近港股2024年全年的IPO融资额。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IPO市场报告》也显示,港股预计2025全年IPO筹资额将有望达到1600亿港元,有望再次跃居全球首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与基石。”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也表示:“一系列措施将对香港资本市场包括债市和股市带来非常大的向前动力,推动香港资本市场繁荣发展。伴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实,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考虑到港股一二级市场有着强烈的周期性,上一轮IPO大年是2019-2021年,其后转向低迷,对于本轮IPO窗口期,何道生表示:“预计至少还能维持1-2年。”
有助提升A股公司治理水平
[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将促进公司持续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提升运营透明度。]
其实,此次A股公司在政策鼓励下大批量赴港二次上市,除多了一个融资渠道,还带来了其它积极影响。譬如,近期正式启动港股上市工作的东鹏饮料就向本刊表示,“公司在港上市后,将有更多机会在国际媒体平台上获得曝光,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为海外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对于影响范围,中金公司分析师刘刚、张巍瀚在研报中指出,除了港股上市后的再融资“闪电配售”等更快更灵活、融资渠道也更为丰富外,部分公司还存在海外员工的股权激励、海外业务拓展等国际化战略需求。此外,港股上市也能使公司更加贴近海外投资者。
“一方面,海外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财务和治理有较高要求,比如负债率不能高于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海外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短期内利率仍可能不会大幅下降,企业如果通过银行融资,成本较高。此外,随着贸易争端问题愈发严峻,一些银行也在担忧中企在海外的项目未来可能受到影响,担心给中企的贷款存在风险。” 对于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带来的积极影响,一位不愿署名的投行人士指出,其不仅可有效缓解这些A股公司的资金压力,同时还能享受到较低的财务成本优势。
对于自己赴港上市带来的积极影响,东鹏饮料指出,“在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包括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将促进公司持续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提升运营透明度,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以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标准。”
东鹏饮料的表述得到了A股跨境电商龙头吉宏股份的认同(于今年5月在港二次上市)。吉宏股份对本刊表示,公司的跨境电商业务约七成业务和营收来自于海外,包装业务也在加速出海,此次在港二次上市对公司有着两方面积极影响:“一是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港股是一个成熟市场,形成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和公司治理体系;二是以港股二次上市为契机,加速搭建海外平台。”
除了上述提到的影响,前述投行人士还表示,A股公司赴港上市将会带动相关公司“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运作和人事机制的提升。“相较于A股董事尤其是独董,外资股东的独立性更强,上市公司可在董事会层面引入外资股东代表,提升董事尤其是独董的独立性;加大和外资机构的调研沟通频次和深度。推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的改善。”
吉宏股份表示,公司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引入了两位长期在香港财经界、审计行业、香港政府部门工作的独董,提升了独董多样性和董事会运作水平。公开资料也显示,吉宏股份2024年2月实施董事会改选,吴永蒨、薛永恒成为独董。薛永恒历任香港政府机电工程署署长、机电工程营运基金总经理等职位,目前是香港工程师学会秘书长、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永蒨曾任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高级会计师,并担任过多家港股上市公司的CFO、董秘、执行董事等职务。
整体看,随着港股上市制度的不断优化,符合港股上市标准的A股公司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基本面优秀、海外业务突出的企业,均有赴港上市的可能性。以A股跨境电商、物流概念板块约70家上市公司为例,目前仅有顺丰控股、吉宏股份实现A+H双上市,潮宏基等极少数公司冲刺港股IPO外,绝大多数公司尚未公告港股上市目标,而这其中就包括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等物流龙头,以及安克创新等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
赴港IPO潜力股充裕
[有1686家A股公司市值规模≥91.5亿元人民币,符合港股上市快速审批标准的不在少数。]
统计数据显示,除了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公司能够成功实现港股上市外,目前还约有50余家A股公司相继发布赴港股上市公告,包括海天味业、韦尔股份、东鹏饮料、安井食品、蓝思科技、三只松鼠、赛力斯、紫光股份、牧原股份、大族数控、南都电源、晶澳科技、百利天恒、广合科技、和辉光电、龙旗科技等公司,行业涉及半导体、食品饮料调味品、先进制造业、医药、锂电光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发布赴港上市公告的A股公司中,深耕中小尺寸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的和辉光电向本刊表示,“作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唯一光电产业上市企业,公司始终肩负着提升国内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使命。本次H股发行是经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审慎研究后作出的战略决策,既符合国家‘十四五’对半导体行业的战略布局,也有助于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
值得指出的是,为加强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4月还曾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此外,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也作出联合声明,宣布将优化新股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包括加快符合资格A股公司审批流程,以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其中,对预计市值至少达到100亿港元的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快速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