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风向歌绕指柔
作者: 周苏蔚突然,将飘起的浮云收藏,我顿时目睹出远远近近灿烂的景象,无声而透明,它无数次穿行于大地,宛若人间物象的灵魂;依旧是时间,用春天明媚的双眸,将世间一片又一片的光芒凝固成一段又一段风月诗句,柔和、舒缓、有力,撒播出去。此时,清新悦目,有人在悄悄地倾听,盛开江南山水大地的桃花正时时摇曳低语,向风轻歌曼舞。数百年前,踏着柔润步伐的金坛民间艺人就是在一瓣瓣桃红的花朵中,面对柔和的风,向着远方,于指间绕出关于缠花的美丽诗画。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并且描写“缠花”技艺一词,应该是出现在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中,“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缠花工艺自宋代开始,盛行于明代,一直持续流转到清代。作为一种民俗装饰,缠花在民间已经流行了几千年。而我流连缠花,是从一个叫作“社头”的乡村开始。
江南乡村的土壤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
金坛西南社头集镇有个建春村,据说早年间
曾盛开过一片桃花,就其原因是地理位置非常有特点,它介于西面的茅山丘陵向东面长荡湖延伸的中间平原开阔地带,这里的乡民既有山区人的朴实豪爽,又有水乡人的敏慧精巧。无形的地缘融合自然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同云海里的云,忽而像丝绸、忽而像玉帛、忽而像翡翠,沉浮之间不紧不慢的淡定与从容。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历史上社头一带的庙会不仅名堂多,而且特别盛大。江南的姑娘天生柔情似水,心灵手巧,针线活那是相当精致,除了居家日常缝缝补补外,婚嫁迎娶时从头到脚的佩饰穿戴以及床上用品花饰点缀,基本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缠花,穿针引线精描绣品。逢上庙会,姑娘们精美绝妙的缠花绣品自然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工艺品,摊位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或者是急不可待地掏钱购买。生于1911年7月建春村的姜秀英,当年是社头镇上出了名的绣娘,尤其蕴含吉祥寓意新娘头戴桃红的“喜花”,那鲜艳的装饰物,在当地成了一绝。1931年外甥女姜粉女出生,成年后她继承了家族绣花技艺,与姑妈一起制作桃红色系为主的缠花,
并且拓展了花型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出个人的新潮创意,增添了花卉、吉祥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形态的图案,用于枕巾、布鞋、手绢,甚至围裙、门帘、窗帘。
农耕文化时,满目苍翠的社头家家户户就有养蚕的习惯,姜秀英、姜粉女和众多勤劳的乡村女子们一样,都是家中养蚕的一把好手。合格的蚕虽被蚕行收购后,常常会留下一些残次的、不合格的伤茧,她们便拿回家放里煮开,然后拉出蚕丝。于是,蚕丝渐渐地成为社头当地姑娘们手工制作缠花的好原料,这样的材质做出的绣品色泽更加艳丽。自小起,脚踩两腿泥的农村女娃姚海霞在太婆和奶奶的缠花技艺耳濡目染下,待字闺中就开始有事没事地端着小竹匾安安静静地坐在堂屋前,随意地将缠花绕指柔。
时间是透明的,新时代的春风吹拂着姚海霞,奔涌、瞻望、挺拔、悠扬。姚海霞的心中突然有一种日夜未眠的渴望,有一种向风雨歌的期待。虽然读过大学,进入城市,但是乡村的记忆依旧在温暖着姚海霞的心田。2018年,花团锦簇的五月,姚海霞四十岁了。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段,也是人生经历丰富、适合闯事业的时间节点,她联合姐妹们成立了金坛汉服文化协会,从此,春风一样的笑容,开始布满了她一个又一个白天与夜晚。以诗句的方式,滋润着干燥的心情。
汉服需要头饰、配饰点缀,许多人上网购买,而此时,离开乡村多年的她突然想到了家乡的缠花。一次,她用自己制作的一只缠花装饰在头套上,表演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与羡慕。事后,大家纷纷打听是哪里买来的,多少钱。
由此,一个传承民间技艺一缠花的念头在姚海霞心中产生。
缠花并非单纯用线缠绕,其实需要一整套工艺制作流程。需要绘图稿、剪纸膜、捏铜丝、劈丝线、缠线丝,然后将各种图案组合、搭配,最后是花型或者颜色的点缀,对缠花总体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姚海霞虽然之前学习过缠花,有多年经历的缠花技艺,但大都造型简单、花饰单一,缺乏寓意深刻的美感,缺少纯手工绕结、逼真的制作方法。如果要体现精、巧、活、小,完完整整地完成一件缠花作品,必须从工艺流程的初始加以技艺创新。于是,她用清澈的目光、灵巧的手姿,以及
对成功的期盼,不断地寻觅、追求、观察,从设计形态各异的花式起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挫折。没有停息,没有畏惧,敏锐而坚定地在前人的脚印上激发创新唯美的灵感,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渐渐地,她的手工缠花让人眼前一亮,被姐妹们称之“巾帼手艺人”。2022年,在非遗项目展示中,她的一系列创新作品——胸针、胸花、瓶插花、手捧花等,得到了参评人员的喷喷赞誉。
民间技艺的乳汁在哪里?在乡村。
人、禽、花、草、树,吮吸了世间万物乳汁数百年、数千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而踞山水之间的社头,是乡村民间文化技艺的一面镜子,有着亮闪闪的容颜,能够看见它古朴、凝重、温馨的美貌。同样,曾经根植于广袤乡村的缠花技艺,在金坛有着无形的、丰润的民间艺术土壤。
属于典型江南稻作区域的金坛,有一种结合农耕文化而产生的秧歌传统舞蹈流行于县城东面的乡村——谈庄,是老百姓劳动闲暇之余喜闻乐见的民歌和民谣。2007年10月,谈庄秧歌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庄秧歌灯中的人物表演,从身份、服装到脸谱形态,一概为戏剧中的相应角色。据一些老人回忆,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浴血攻克金坛城,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后,秧歌灯曾消失了几十年。1938年,由传承人陈全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并频繁在金坛、武进、丹阳交界地区及茅山、句容一带演出,此后,秧歌灯年年延续。谈庄秧歌灯演唱的基本曲调、声腔,充满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享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之美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从视觉效果上看,秧歌灯的配对表演、队形变化及相关道均有规律,皆以圆状为主。舞蹈动作轻柔文雅,舒缓秀气。表演时角色沉浸在规定情境中,含蓄儒雅,脉脉传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舞蹈神韵。无论是传承保护还是传承价值,谈庄秧歌灯都是江南秧歌、民间戏曲和花灯艺术相结合的产物。1953年,江苏省、上海市的歌舞剧院、艺术研究所、舞蹈团体以及一些艺术院校,曾派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员观摩采访谈庄秧歌灯。1983年,谈庄秧歌灯应邀赴南
京参加了全省民间歌舞汇演,并获得了表彰。1988年,谈庄秧歌灯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随波逐流的技艺,有许多相同之处。太多太多蓝莹莹的民间闪光点,透露出思潮的澎湃,无形中勾画出一幅幅普通人遐想的灵巧剪影。
浸润着来自乡村大地丰厚营养的民间技艺,繁衍生息,氤氲出一朵以及千万朵朝云。和谈庄热热闹闹的秧歌一样,随着劳动过程的演变,随着炊烟的飘散,缠花也在谈庄一带渐渐地应运而生,乘风逸出。吴菊凤(1920年生)十八岁开始从事手工缠花,擅长制作插于发髻的簪子“喜花”,被当地人尊称为“簪娘”。1938年出生的左金凤拜婆婆吴菊凤为师,学习缠花技艺。年轻而好学的她不满足于仅制作“喜花”,开始拓展题材,花卉、动物、有景物,在创意上、技巧手法上渐渐超越了婆婆,尤其是对色彩的把握,活泼欢乐,人见人爱。或许是日常化妆师职业的习惯,天生对美术有兴趣爱好的陈小燕,师承染奶,并且创新了缠花的染色,还开发出适合当今年轻人喜欢的耳环、车饰等新品种。2018年金秋十月,三十多岁的陈小燕看着秋日丰收的景象,看着丰富的农产品成熟上市,突发灵感,创作了以硕果累累为主题的“酱果胸针”“发夹”。
以奔涌的姿态,沐浴冉冉变幻的奇观异景,轻烟淡影。每年春天都喜欢去户外欣赏桃花的陈小燕,有一天突然发现广袤的田野有一片灿烂的桃花林,不由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得到启发: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桃花象征明媚的希望,寓意着热烈的爱情。桃树姿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有重瓣、半重瓣;核果近圆形,黄绿色,表面被绒毛包裹。根据品种,桃花分为:五色碧桃,大部分花为白色或微带红丝,间有一枝或者数枝的花为粉红色与粉红各半,长圆花瓣,花枝红褐色;绛桃,花深红色;绿花桃,花瓣浅绿色,花枝绿色带红褐色斑点;千瓣桃红,粉红色花朵,多为三轮花瓣,花丝粉红,有些近似于红色、袍红。经过久久地细心观察,她认真构思图案,剪纸模,精心选择蚕丝线并劈丝(劈丝的蚕丝线缠绕后更为平整有光泽,视觉效果更好),创作了瓶插手工缠花“桃花”,其浓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与优雅的造型,被许多人夸赞。
常常有梦,梦如同海潮一般在三十多岁心事
如花期的李莉的心坎里翻滚。每当面对缠花时,她却澄净地凝固了,将弥漫的阳光所赐予的格调融入缠花技艺之中。
缠花的影子一直伴随李莉的童年、少年、青年。闲暇时喜欢阅读的父亲生活在湖北,奶奶是湖北随县青龙庙村有名的缠花“小巧手”,当年专门从事以婚庆嫁娶的缠花为生。童年时,李莉曾经看奶奶是如何用巧手做出一支支缠花,李莉的母亲舒中琴,婚后在湖北时曾师从婆婆邱春芳学习缠花。1997年,全家跟随小姨迁居金坛唐王。自小李莉就喜欢绘画,喜欢到处涂涂抹抹。2002年,李莉在唐王乡读小学。那一年金坛举办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是在城里刚刚建成的“金沙广场”现场比赛。经过学校选拔,李莉与其他五名学生一起,作为唐王小学学生的代表参赛。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她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和情景仍然还是很兴奋。上百名学生按照方阵格式,排列整齐,一人一张纸、一盒彩笔,有蹲着,有趴着,大张的纸平整地铺在地上,信马由缰,任凭自己遐想,画出自己眼中看到的金坛美景。爱好绘画,长大后终将引导李莉进入制作缠花的乐趣中。中专毕业后,随母亲继续学习缠花,但李莉大胆地融入一些青年人的思路与生活元素,以充沛的热情先后制作了汽车挂件、女性发夹、旗袍发簪、汉服配饰、桌面摆件,使缠花较多地贴近日常生活、符合平民习俗,形态更加活泼。在金坛区妇联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她创作的“小小缠花·中国红”头饰因设计精巧,被评为一等奖。大家称她为巾帼手艺人。在一次非遗项目展示中,她对传统缠花工艺作了一些实用性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制作出花形“胸花、耳环、胸针”,得到参加者的极高评价。事后,许多人打听,这些展品可以购买吗?
故乡的田野有自由延伸的小路,有散落的薄薄的草香,更有荷塘里茂密的荷叶与朵朵盛开的荷花,而这些荷花在李莉的记忆曾经泛起一次又一次的涟漪。2023年,李莉在一次次奔赴荷塘后,终于将心中的荷花制作成瓶插缠花,由荷花、荷叶、莲蓬、蜻蜓以及水珠组合而成,栩栩如生,清香飘逸。经主导者姚海霞征得有关专家的建议,提名为和(荷)和(荷)美美“文明之花”。当年秋天,区政府组织的“丰收节——文明之花”活动,荷花缠花作为参展作品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赏。之后
经过品质提升,改为胸花、发簪,更是受到许多爱好者们的欢迎,一下子在微信朋友圈售出了两百多件。
尘世,往往是葱花芬芳。时间,往往是透明清晰
手工缠花在金坛流逝的历史有百年之久。据考,起源于五月端阳五彩绳编织;因为五月在古代被民间称为“毒月”,期望端午节拴五彩绳能造型“避邪”,庇佑孩子不被妖邪侵人。渐渐地这一传统习俗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作为民间装饰物品,用于小孩出生或者生日将小去虎、小鱼、小花缝等喜庆饰物缠于鞋帽上,来表示祝福。在结婚喜庆、老人祝寿、逝者治丧的民俗活动中,装饰一些缠花,表达前途似锦、节庆有余,福禄寿喜等含义。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时间沉淀,从缠绕编织的材质选取到图案设计以及配色搭调、编制打样、成品定型,并且通过一系列不一样的创意绳结:斜纹、缠结、纹结、棋盘格、间格等,和多种形式的排序组合,最终编制成形态各异的图案。其中既有作者的独特个性,又蕴含着符合着城乡百姓的大众审美。当然,基本工艺方式不能变,依旧是先画好图样的稿子,在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胚架上,再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缠绕出栩栩如生、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美术用品。
大胆创新、或者说是别出心裁,基本都是发生在偶然或者巧合。如同古代西汉道学家、文学家刘安因为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一样。有一次汉服表演,陈小燕急急忙忙误将发夹放到胸前,忐忑不安地结束表演后,没料想得到了众多观摩者好奇的赞赏。
纷纷追问:你这胸针怎么这么别致?
此事触发了陈小燕创新缠花形态、花饰的念头。她不再拘泥于普通的一般化的缠花图形,而是将目光瞄向摄影作品、瞄向美术作品,甚至瞄向大自然的一切。从动物到植物,从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都尝试着拿来创作缠花;甚至将花卉创作贴近四时八节。比如:用单枝牡丹花包装成“母亲节”“妇女节”的缠花礼品,用单枝康乃馨包装成七夕情人节缠花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