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年饭

作者: 张佑高

小时候,村里人常说:“小孩儿盼过年,大人怕花钱。”当时我不懂,后来听多了,才渐渐悟出了这句俗话的意思,是说年饭来之不易,是小孩子早早扳着手指一天天数,才慢慢盼来的。

在过年那天,吃年饭前,整个生产队的小孩子是要去串门的。他们表面上说是来找小伙伴玩的,却两眼直勾勾地町着人家桌子上喷香的花生米和碟子里冒热气的肉片,听着人家咯吱咯吱嚼花生米的响声,看着被夹起来的肉片,在旁边直咽口水。

当然,在门外玩游戏的小孩子居多,他们有的玩“翻纸牌”,有的玩“两张比”,还有的玩“十点半”“贯钱堆”最有趣的是玩“惯钱堆”了。大家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五六个人各自拿一个硬币擢在圈里聚成“钱堆”。在五六步远的地方画根横线,站在线外,拿出一块四四方方的铁片(叫铁碑),对准那钱堆猛地扔出去。按扔的铁碑离钱堆远近为顺序,谁离钱堆最近谁先来扔,谁的铁碑能把钱惯出圈就是谁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因为攒到钱是很难的,有时钱都被攒得变形了,被攒得在松软的泥土堆里反复进出很多次,还是没有人能把钱拿走。直攒到最后父母喊吃饭了,一个个才心不甘地瞪眼盯着那钱,懌地散了。

那时,村里还流行一句俗语:“宁过穷日,不过穷节。”意思是说,家里再穷就是借钱,也要买鱼买肉让孩子过一个像样的节。我想,这就是小孩子盼望过年的原因吧,因为这天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

记得过年那天,我刚进家门,父亲就用火烧棍把冒着热气的烤山芋从锅洞里拨弄出来给我吃。馒头快蒸好了,飘出来的丝丝香味让人口水如泉。看着柴火呼呼直烧,锅洞里烤着山芋、花生之类的好吃东西,馋嘴的小孩子只想快点儿吃进嘴里,垫垫肚子。

那年头儿没有彩电,前后三庄加起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欣喜万分的事情了。通常,我都趁着蒸馒头的工夫,撒腿跑出家门,到前庄二老爹家看会儿电视,转一圈回来,馒头就出锅了。有萝卜粉丝馅儿的,有白菜粉丝馅儿的,年月好时还有酸菜豆腐馅儿的、红豆泥馅儿的…热气腾腾,飘香扑鼻,大人掰一个大大的馒头,我们接过来捧在手心,一口就咬到馅了,馋得像八戒吃人参课一样,团囵个吞进肚里,再来一个就吃得饱饱的了!馒头太好吃了,我们意犹未尽地还想吃,但肚先生已经直打饱隔了,只好喝点儿开水走开了。

我们走进里屋,喜欢摸出《杨家将》《呼延庆打擂》等评书,或者《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小画册,坐在床上翻看。不一会儿,就听锅屋里大人喊:“来啊,有好吃的了!”看见蒸笼锅盖一揭,什么鲜美的素鸡、鲜甜的米糕、香脆的肉丸子、香甜的小课子,还有香喷喷的花生、瓜子。不仅一饱口福,还能一饱眼福,香鲜味美的素鸡,上红下白,咸淡可口;黏稠柔韧的米糕,嚼劲十足,味甜绵长,吃起来是一发不可收!明知肚子没地方吃了,也明知吃多了会生口疮,可还是抓起一把小课子大嚼起来!

转眼到了晚饭时间,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包饺子。因为我是故事迷,最爱听父亲讲故事。拿起父亲擀得又圆又薄的饺子皮,津津有味地听他边讲故事边包饺子;母亲搅拌好饺子馅,就切面揉面,带我们包饺子;妹妹在旁边玩面团,脸上衣服上都是面,还把饺子皮玩成三角形;弟弟也要包饺子,但饺子没包成,自己脸上粘的都是面,像个孙悟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哈哈大笑,场面十分温馨。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那顿年夜饭已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不管过去了多少年,不管时代的发展多么飞快,不管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这份记忆都会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历久弥新,无比珍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5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