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
作者: 陈文栀子花开了,早晨一打开院子大门,就有一股熟悉的香味侵袭而来,当真是“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每每见到栀子花,总能打开我记忆的闸门,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儿时的村庄,只有我家有棵栀子树,生长在大门前方的小河塘边。每当栀子花开,满树洁白,双层多瓣,花香四溢,全村共享。女孩和那些妇人路过,眼晴总是嘌着她们心仪的栀子花,然后变着法儿地和我的家人套近乎,把得到花当作最好的奖赏,也有人伺机偷偷地掐上一朵就跑。
栀子花开的季节,正是农忙时。村上的劳力都忙着在生产队插秧,连我们半大的少年放学回家后也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水田插秧。尽管插秧的人们累得腰酸背痛,但湿漉漉的水田里不时飘来的阵阵香味还是慰藉了人们的辛劳。
“小洪妈,明天早上送一朵栀子花给我啊!”“我也要。”“还有我。”“好好好,都有。”我直腰换秧把时,发现有些妇女头上戴的栀子花枯黄了,仍然舍不得扔掉,余香飘溢,弥漫在潮湿的水田上方,给劳累的村人带来芬芳的希望。没想到,我家的栀子花成了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从此,不管居住何处,我都养一盆栀子花。
那年,我在镇中心小学做教师,遇见了一位如栀子花般的外乡老师。一天傍晚,村上的姜叔叔急忙跑来问我:“陈老师,我家爱萍还没有回家,是不是被老师关在学校啦?”我说:“你别急,先在村上找找,我去学校看看。”我到学校转了一圈儿,教室、办公室都黑灯瞎火的,没有找到一年级学生姜爱萍。然后,我到教师宿舍问了那几位住校的老师,他们都不知道她的去向。我暗忖,也许她回家迷路了,万一有人把她送回学校,需要有人接应。我便决定在学校大门口等等再走。
镇上的街灯亮了,晚风吹着口哨掠过树枝去了远方。大约晚上八点,一辆自行车丁零零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临近一看,骑车的是一位衣着整洁的中年妇女,从后座上跳下来的正是姜爱萍同学,她的头上佩戴的栀子花在夜幕中特别白,白得透明,宛如一道白色的光亮,温馨地润泽着心灵。我喜出望外,连忙向送她回来的人道谢。简短地交流后,我才知道她是湟里埔村小学的杨老师。
杨老师在暮色中看到姜爱萍背着书包,在门前大路上慌张地来回走动。她以为是本校的学生,走上去一询问,方才晓得她是水北中心小学的学生。她安慰迷路的姜爱萍,带她到家里吃了晚饭,帮她梳了头,扎了小辫子,从水盆里拿起一朵刚刚绽放的栀子花,用发夹夹在她的小辫子根部。那个年代,通信闭塞,杨老师只能把她送到她所说的学校,再想办法联系家长。
我谢过杨老师,赶快带姜爱萍回家。路过水北街东头的三岔路口,我告诉姜爱萍,中间这条路才是通向我们水东村的路,其他两条路,向东是湟里路,向北是后嘐路,我嘱咐她:“不能再走错了!”
事后,我请在武进县(今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做教师的岳父介绍了杨教师的一些情况,写了一篇《栀子花香情更浓》的报道寄给了武进县人民广播站,获得了三毛钱稿费。我在水北中心小学不仅亲历了“栀子花佩迷路童”,还遇见了“栀子花驱虱子头”。二十多年前,我在小学做校长。午饭后,我巡视校园,远远就看到教一年级的小周老师正在教室的走廊上给一位女学生洗头。走近后,我看到栏杆挡墙上除了红色的热水瓶、蓝色的面盆,还有一朵洁白的栀子花。
小周老师告诉我,这个女孩是个留守儿童,头上不仅有股怪味,还有虱子。她听奶奶说,栀子花不仅能够去除异味,还能驱除虱子。这使我联想到村上那些妇女为什么喜欢戴栀子花,不光是装饰,可能也有小周老师说的缘故吧。
栀子花,一种常见而普通的花,无论生在何处,都能优雅自如地尽情开放,虽有几分羞涩,却把白玉般的无瑕花朵大方地馈赠给每个喜欢它的人。难怪唐代诗圣杜甫由衷地在《江头四咏·栀子》中称赞:“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再看院子里的栀子花,在晨阳的光照下显得更加讨人喜爱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6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