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 朱海明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时间了。
父亲走时,虽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了,但我总觉得他走得还是太早太快,好日子还没过够,儿孙们还未尽到孝心。时至今日,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如今追忆往事,历历在目,令我们这些晚辈感慨不已!
父亲很早就参加工作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父亲才十六岁,初中刚毕业,但他没有继续念高中,而是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广东丰顺县投身革命去了。他在党组织领导下从事粮食征购工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搞好粮食征购,保证粮食供应的工作意义重大。父亲和他的同事日夜奋战,到农田,进农户,收购粮食,装袋进仓,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他们为了党和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9年10月后,父亲被调入兴梅地区粮食部门工作,为稳定国家粮食形势,保障军需民食,稳定粮价立下很大功劳。当时,整个广东兴梅地区粮食自产严重不足,需要到江西、福建一带调运粮食。因此,组织上经常派人到外省调粮。每当调粮任务命令一下,父亲总是积极报名。我听父亲的老同事说,那时,交通条件很落后,到江西调粮要翻山越岭,卡车要走好几天,而且由于刚解放不久,形势还很严峻,在省界附近的大山里时常有抢劫粮食的匪徒出没。所以,每次调粮都是提心吊胆的。为此,他们执行调粮任务前都做足预案,尽量避开夜间行车,并做好车辆的检修维护,确保车辆在爬坡上山时不抛锚停车,以防万一。几年下来,父亲和他的同事每次都出色完成调粮任务。后来,父亲受组织派遣,被调到汕头专署粮食局工作。母亲在我刚满月时就由外婆护送一起来到汕头安家。父母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服从组织,四海为家,信念坚定,忠诚事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因故到五七干校劳动学习,但他们相濡以沫,共渡难关。重新工作后,他们服从组织分配,到汕头地区宝坑煤矿的大山沟里,一干就是十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又调回汕头工作。父亲参与新组建的汕头医药联合生产总公司的筹备创办工作,母亲则参与汕头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筹建工作,他们都是各自事业的垦荒者和开拓者,也是汕头改革开放事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1983年,汕头地市合并后,父亲担任汕头医药联合生产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一直到离休。父亲的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党的粮食、煤炭、医药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父亲无论是在梅县还是在汕头工作期间,都和他的同事和谐共处,人缘极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住在汕头小公园附近的升平路99号三楼,二楼则住着李叔叔和陈阿姨一家。我们两家人关系非常好,常常不是父亲到二楼找李叔聊天儿,就是李叔到我们家来拉家常。谁家做了好菜或包了饺子都会互相送来分享。两家的小孩儿也常常一起玩耍,非常友好。而住在小公园旁的张叔叔也是父亲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是客家人,两家人经常往来,感情非常要好。后来,张叔叔一家调回梅县工作后,他们也一直保持联系。父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来汕头工作后,一直和梅县粮食局的老同事保持书信往来。他们回梅县探亲时也必定去看望他们,或邀请他们来外婆家坐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父母在宝坑煤矿工作,每逢大礼拜休息时,便会回到梅县的外婆家休假。这时,他们就会邀请那些老同事到家里来聚餐。而最忙的就是阿婆她老人家了,她一大早就要去菜市场排队凭有限的肉票买上等的好肉,还有鸡、鱼、豆腐等,做上一桌丰盛的佳肴,再配上新鲜的米酒。父母就和他们的好战友高兴地围坐在一起就餐。席间,他们谈笑风生,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情。我们兄弟也赶上口福大吃一顿,甬提有多高兴了。我们就盼着有这样的大聚餐。回想起来至今还是暖暖的。父母和那些老同事、老战友的友情是纯真的,友谊是深厚的,是革命的友谊,战斗的友谊!如今,他们大都已离开人世了,留下的就是这些美好的回忆!
父亲这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忠厚老实,特别热情好客。见到熟人与亲人他总是笑脸相迎,即使是初次见面的人,他也微笑点头,客客气气,亲切自然。父亲自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繁忙回丰顺老家的次数不多,但他总是对我们兄弟说,不能忘了家乡,不能忘了父老乡亲,要我们常常回家乡看看亲人。每次他带我们回去或他自己回去,总是和家乡父老走得特别亲近,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耀文叔”或“耀文叔公”(耀文是阿公给起的名字,参加工作后他才改名为朱辉光)。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慷慨解囊,出力相助;无论谁家有难题、有纠纷,都愿意请父亲来帮助解决,大家都信任他、尊重他、爱戴他。在母亲这边的大家族里,父亲特别孝敬外公和外婆,总是惦念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过问小舅和小姨的学习、工作情况等,平时如有机会出差去广州,一定抽空去看望省城的亲人。大家对父亲的为人都是大加点赞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母亲因车祸去世,这对全家人,尤其是父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好在经亲人介绍后,父亲与秀姨重新组成了新家,他们俩互相关照,相敬如宾,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两家的孩子也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父亲和秀姨在闲暇之余,常常走亲访友,联络感情,还结伴与家人四处旅游,尽情领略大好山河,先后去了深圳、广州、厦门、北京、上海、镇江、香港等地,也去了境外的泰国等地。父亲对孙辈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等情况非常关心,经常过问,孙辈们对父亲也特别尊重和孝敬。父亲在梅县居住期间,与街坊邻居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朱叔”,都说朱叔人特别好,特别热情!可以说,父亲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
父亲就是这样,一生处处与人为善,与邻为睦,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得到众多亲朋好友的盛赞!他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倡导了好家风!我们缅怀父亲、纪念父亲,就是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把良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7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