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烟 (外二篇)
作者: 赵显强许多事情似乎都是在不知不觉或者不小心之间完成的。他不知不觉做了爷爷,她一不小心做了母亲。而我,一不小心成了病号。在不小心的情况下受了不大不小的伤,于是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七天之间,我竟然像某些名人似的上下衣成了完全真空的,不过本人完全不是出于自愿。
住院期间可真是睡足了觉。可奇怪的是,早晨照例还是早早醒来了,躺不住,只好洗漱一下,然后去散步。这可是以前绝难享受到的待遇,似乎应该珍惜,因为有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一旦过去,可能真的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医院有一个算是优雅的院子,尤其是在这初夏的早晨。大多的病友都还没有睡醒,院子里显得格外宁静。有薄薄的雾弥漫着,是昨夜的梦的睡衣?
小鸟却早已经欢快起来,在高高的松树顶端快乐地歌唱着,也是在欢迎美好一天的到来吗?沿着小径往北走,是一排叫不上名字的树,卵形的叶子,很茂盛的样子,枝叶之间是成串的白色果实,像小葡萄。偷偷尝了一口,酸酸的,涩涩的,有初恋的味道,可能还不到成熟的季节吧。
隐隐有花香飘来。循着香味一直往北,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的影子,竟然是一排石榴树,足有八棵!尽管花期将过,还是能让人感受到那逼人的热烈。那繁华过后还带着花朵的榴果,十足是身着彩衣的娇美女郎。红花渐欲迷人眼,还是回吧。
等我“踊跚”到三楼病房时,来医院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从窗户往外看去,周边村子的农家有的已升起了袅袅炊烟,毕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看见炊烟总给我以温暖的家的感觉。
有时在想,人生就像自己嘴里喷出的一缕香烟似的,转瞬之间便逃得无影无踪,怎么抓也抓不牢。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徒劳地去抓呢?
人生如烟,便当如烟般轻闲,让心灵释去重担,才会如蝴蝶般翩蹰。
人间最美四月天
可能是因为闰二月的缘故,今年的春天来得似乎特别晚,整个三月的气温一直不回升,早晚时分仍需穿棉衣保暖。四月下了几场透雨之后,气温终于算是得遂人愿。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此言必然不虚,单是随风摇曳的各种野花就足以迷乱人眼。
适逢周末,阳光明媚,风和如酥。在这样美丽的春天里,原本就应该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早晨接到古岘镇文化站杜焕昶先生的信息,得知自己倾慕已久的著名作家陈希瑞先生今天要到访古岘,心情便按捺不住地激动起来。毕竟,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名家的机会很是难得。
虽然久居古岘,但和杜先生也只是神交,仅限于微信和电话的偶尔交流,只知道他和自己是同年。也听到和杜先生相熟的人说过,其人豪爽,文化底蕴极深厚,博古通今,尤善硬笔小楷。古岘是方宝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能有这等人才也属情理之中,只是时至今日才得见,总觉相见恨晚。
当我驱车到达文化站时,杜先生早已在办公室等候多时。推门而入,杜先生那双宽厚有力的大手便迎了上来,豪情、热情溢于言表。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杜先生中等身材,朴素的衣衫下掩映着难得一见的儒雅。
寒暄片刻,我不禁打量起杜先生的办公室布局来。墙壁上挂着先生的烙画作品,是青花瓷系列,典雅中透出些许现代气息。桌子上摆着刚成型的几叠剪纸,剪刀和三角烙铁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刚眷写完的《心经》还晾在一旁,笔架上悬挂着一排长短粗细不一的毛笔,淡淡的诗意就此晕染开来。若非亲眼得见,你绝对无法想象这样精美的作品竟出自一位如此豪爽的男人之手。
眼睛是心灵的窗,但有时也会给人以错乱的假象,于是所见和所想往往就会有了异样,有时需要经过长久的观察和思索,这两者才会完美统一。
少顷,陈先生来电,说已到门口,我和杜先生慌忙迎了出去。远远地便看到一位中等身材戴着口罩的老者,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刻跳跃着思维的火花。陈先生一身朴素的黑西服里面穿着鸡心领的毛衣,竟然没有一点儿违和感。
早就拜读过陈先生的作品,确实有着一股仙气在里面。陈先生用看似平凡的语言,对过往经历的苦辣酸甜层层浸染,然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有甜。其实,经过寒冷的人最懂得温暖。
岁月就像砂石一般,会把棱角打磨浑圆。时光如同一眼清泉,经过沉淀会越发久远。那些看似朴素的,最终会胜过外表的光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将近三年下来,每晚十点左右在小区北门接娃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有时自己的休班时间和孩子的不一致,偶尔独自在平度,晚上临睡前仍在期待那一声“晚安”,待到醒悟过来,也不由得笑骂自己一句傻子。
学校离租住的地方很近,和学校南门中间仅仅隔了一条天津路,抬腿就到的距离。孩子放学其实是不需要接的,完全可以自己回家。只是刚入学时觉得孩子到了新环境,怕不能立马适应,就早送晚接。接送途中遇到了上届的一位家长,人家离得更近却也每天接送,说是孩子高中生活很苦,能接就接吧,等人家上了大学,再想接,人家都不用了。这话听起来有些许的伤感,却也很有道理。于是,我也就开始每天接送起孩子来。生活,有时也需要一种仪式感。
每晚回家的学生属于半走读生,中午在校,晚上回家。半走读生主要是家在学校附近,或者父母为了孩子上下学方便而租房的学生。
晚上放学时,在学校南门,也就是我们小区北门,接孩子的家长着实不少。他们有说有笑的,还有因为堵了路而骂街的,很是热闹,就像农村的大集。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也就有了生意和人间烟火。晚上放学时间来摆摊儿的小贩也不少,最多的时候我数了一下,有八家之多。
在经常来摆摊的小贩中,“好哥哥烤冷面”的生意尤其火爆。“好哥哥”已年逾四旬,女儿早已大学毕业。闲谈时,我曾问起为啥叫“好哥哥”,他说是年轻时在步行街摆摊,由于热心爱帮助别人,于是大家都“好哥哥”“好哥哥”地叫他,后来干脆也就用来做了微信名和品牌名。好哥哥玩得一手好弹弓,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在某个下雪的夜晚,我一边等着孩子,一边看着忙碌的摊点,烤冷面在铁板上变软,鸡蛋被煎得发出滋滋的声响,浓醋浇上,醋的酸味随热气升腾起来,思绪不经意间就被扯得很远很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9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