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山,那条小河
作者: 鞠良一条小河静静流淌,不偏不倚,正好直直地穿行在小村子的中央。村子北靠一座小山。小山矮墩墩的,不甚起眼。南面紧贴着村边的山却有些与众不同,虽称不上高峻挺拔、层峦叠嶂,却于四周洋溢着一种温和又静谧的仪态。这山有着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一“母山”。依偎在这山后的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顺理成章被称作“母山后村”。
由于依山带水,小村地势东低西高。自西顺山路豌蜒入村口,沿母山脚下东去数十步,最显眼的就是这条清清的小河。河的源头在母山西北方的山麓处。汨汨山泉从石缝间涓涓流出,只拐了一道舒缓的小弯,便成一条直直的长练,从中间分隔开村落,静静地向东流淌,径直投入母山东南方向的长春湖的怀抱中。源自一山出,水绕一山走,情为一村生。小小的河流依偎着敦厚宁静的母山,澄澈悠闲。看来,这条小河与生俱来和它的母山有着相同的性格。
母山有着深厚的底蕴。单听这以“母”字相称的名字,就会让人觉得这山有着谜一样的内涵。母山偏南与之并立的山头名曰“公山”,峭拔险峻,比母山略高一头。两山之间又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名唤“仔山”,当地人惯称“寨山”。三座山头一脉相连,彼此相望又浑然一体。整条山脉错落有致,奇石嶙峋,草木繁茂。于日月轮下,凸显天地生息之玄奥;于松涛声里,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相传,这一称“公”,一称“母”的山头,是因姜太公夫妇在此隐居而命名的。由于是传说,所以也未必可信。不过,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诞生在此山脚下的宾都,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母山一脉,得天独厚,钟灵毓秀。自然能孕育出像母山后村这样别致的村落,那一山一水间,处处洋溢着灵秀之气。正值仲春,房屋之间,初绽的杏花胭红点点;岸边上,河柳纤纤,浅绿淡烟中透着一抹鹅黄;时不时会有几只早莺在嫩芽鼓胀的枝杈间穿梭啼鸣,为这小山村平添了几分趣味。令我醉心的还是这条悠闲的小河,云光山影,岸柳婆娑,影绰其中。有几丛盛开的连翘,摇曳在河边的崖壁上,似点亮一颗颗金色的星,在闪着河水的眼睛。河边石阶上,三两个洗衣的村妇笑语盈盈,捣衣声阵阵,清清的小河水,漾一曲曲涟漪;那圈圈波纹,顷刻间会让你的内心丰盈许多,更会把你心底下的那份乡愁,搓洗得清新而又浓稠。
一条小河,直接把整座小山村垂挂成了一幅水墨画。颇具江南小镇风韵,却又多了些北方山骨的气度。山风习习,河水潺潺。问山、问水、问古村,徜徉在错落于河两边的老屋之间,不知我们这群到访者的脚步,能否拨动小村古老的琴弦,弹奏那三百年的烟雨风尘呢?
临近中午,先期到达村子来爬母山的一帮朋友,陆续从山上归来,欢呼雀跃。感叹山岭的秀丽,称赞生态的美好。每个人的脸颊都挂着一缕山顶的阳光。
为大家做向导的村支书,高大的个子,手里攘着一把为登山人员开路的镰刀,英气豪放,走起路似乎也挟着一股山风,有着山里汉子的粗犷。站在河边那棵几乎与古村同龄的老槐树下,村支书娓娓而谈,与我们一起触摸村子的历史脉络。津津乐道于已获“山东省传统村落”称号的这一小山村的旧貌新颜,憧憬着在传统的延续中,村落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言语中饱含深情,眉宇间透着自信。
于我们这帮到访者而言,这段时间,心意尽可“在乎山水之间”,有志可登高以舒啸,有才亦可“临清流而赋诗”。寄心在古村岁月斑驳的印象中,能抒发一点儿思古幽情,于山、于水能感触到一点儿仁者、智者的情怀,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山还是那座山,其爱也深沉;河还是那条河,其情也独钟。山无语,河有声,任时光在山水间流转,由村落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安于母山后这份静谧的岁月,这里有一字排开比肩而立的山脉;这里有流成“一”字,分外清澈的小河;更有那些一心深爱、一心经营这一方水土的人们。
未来的日子里,这山、这水,也一定会给这古老的村落,这一片天地,带来一份更多的安逸和康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9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