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新津美如画

作者: 马永龙

新津,山不在高而堆绿叠翠,水不在深而含蕴藏玉。

三月,漫步新津绿道,阳光明媚,春意袭人。放眼望去,天空蓝,河水欢,梨花白,菜花黄,桃花粉。山水草木间,藏着一抹抹“青绿”,青绿间又点缀着亮眼的“繁花”,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环城而过的南河、西河、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水光瀲滟,峰影倒映,静谧而祥和。河水温柔地流淌,如一条绿色绸带在飘舞,滋养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湿地。真正是“山云欲起常迎日,水鸟惊飞不离波”。

新津自北周置县始,即为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它北靠崇州,南濒彭山,西临邛崃,东倚眉山。漫长的历史里,一直被视为雅西官道的咽喉。如果把成都喻为三国时期蜀国甘夫人、糜夫人的花园首府,那么新津就是她们的后花园。五条大河呢,就恰似她的血脉,贯通岷江水系为一体,融合经济、文化于一身。

新津为武阳旧地,自古以来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天社诸峰,皆为青山翠翠;五河汇流,尽是绿水漪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赠诗人以灵气,诗人答山水以多情。唐代诗人王勃年轻英俊,风流倜,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千古名句,这里的五津,就是古称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诗仙李太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东城”也是指新津。诗圣杜甫曾多次流连于这片山水,作为形象大使,他先后为新津写下八首古诗。“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就是他为新津北桥楼代言的广告。

“夜郎秋涨水连空,上有虚亭缥缈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绝胜亭》一诗中更是写尽了这里的山川美色和风土人情,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深厚情感。爱国诗人陆游写下的《游修觉寺》,道尽了对修觉寺的无限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咏。范成大、温庭筠、李调元、钟惺、李人等名人雅士也曾在此留下了许多或婉转,或直率,或绮丽,或英爽的名篇佳作与趣闻,使新津文脉得

以千余年绵延不断。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水城”新津,穿城而过的南河碧波如镜,河堤屈曲蜿蜒,两岸景物也因时节而变化。翠柳、碧草、高楼倒映其中,凌凌水波之上漾着竹叶状的小舟,别有一番情致。傍晚时分,一道橘红的霞光斜射在水波上,渔船上,映在渔夫的脸上,就更是一幅绝美的渔猎图。因之,新津便有了“渔舟唱晚”的名景。

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的新津,旧时寺庙林立,香火缭绕。城南7公里处,有百年老寺观音寺,寺内所存雕塑飘海观音法相庄严,历史悠久,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城北新邛路边,纯阳观规模雄伟,观内供着道家神仙吕洞宾和三国名相诸葛亮。南河对岸的老君山,隐有老君庙,整日烟雾缭绕,香客纷至沓来。

作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津围绕“以山为脉、以水为魂”的特质诠释了“超级绿叶”公园城市的内涵,即“人、城、境、业”四大维度,塑造了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形态,营造出“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的全息城市场景。

三月的新津,像一首古诗,点缀成一幅画。人花媲美,花舞人间。蒸河鲜、焖大虾、烫鹅肠、烧牛肉、煸肥肠和烤面筋,以及黄辣丁、玉兰饼、梅花糕等,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这一道道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夜幕降临,幺妹们永远是夜市的主角。只见她们一个个面容娇艳,风摆杨柳,手拿美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穿行在大街小巷。两侧的杂货店铺各自敞开门扉,店内的商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店主们仿佛扒开了胸膛,掏心掏肺般真诚地面对游客。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新津正以“五河汇聚、两山相拥”的山水文化,在岷江之滨描绘出花红柳绿、茂林修竹、美田弥望、青山逶迤的醉人之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9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