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拉梢

作者: 黎洁

武山的油菜花开了,万顷梯田,成了金色的瑶池。

旋鼓粗犷雄浑的鼓点,拉开了一年一度的武山水帘洞文化旅游节序幕,是丝路驼铃的余音,是茶马古道的热肠,是石窟长廊的遗珠,是自强不息的侠骨,是厚德载物的胸怀。

武山水帘洞景区,位于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沟,是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过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略有修建,形成了“七寺五台”的规模。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拉梢寺大佛,素有“世界第一露天摩崖浮雕”之称,它是武山水帘洞景区最宏伟的景观。

今天,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在峡谷腹地间感受这天与地创造的巨大能量场。感慨这是怎样一支巨笔,才能在众山之巅,挥洒出七彩丹霞。又是怎样一只神臂,才能完成如此巨作!那些曾高呼“人定胜天”的都市来客,此刻正双手合十,屏息凝望,在千面壁画前渺小得像一粒沙。

浮雕之外,残存的壁画举目可见,颜色依然艳丽,放大细观,艺术的高度可比肩敦煌。壁画雕塑在一片长150米,宽60米左右的凹形崖面上,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大佛通高42.3米,为北周秦州刺史、陇右大都督尉迟迥于明帝三年(559)所建。

站在佛祖脚下,仰视佛像,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中间大佛为释迦牟尼像,高40余米,比麦积山东崖大佛还要高出一倍有余。注目处,大佛巍然端坐,为全跏趺坐,右腿抱左腿。左边是文殊菩萨像,代表智慧;右边是普贤菩萨像,代表人的德和行。这三尊塑像被称作“释迦三尊”。

大佛的佛座非常有特点,总共有七层,其中奇数层为双层仰覆莲花,偶数层为狮、鹿、象组合形式,这种极富装饰效果的佛座,可以说是全国佛座之首,是中国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据说,拉梢寺摩崖大佛的眼晴是用武山鸳玉原石镶嵌而成的。远看巍峨庄严,近看慈悲和善,让人望而静心。这双眼睛,从古至今,熠熠生辉,诉说着过往,也憧憬着未来。

拉梢寺彩绘是先用墨线勾勒出轮廓,再色彩填涂,使得画面显得清晰艳丽,堪称神来之笔,让往来游客无不赞叹其绝世之美。拉梢寺造型兼具犍陀罗艺术特征与本土审美,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技法上,大佛以天然崖壁雕刻而成,结合彩绘与泥塑技法,展现了北朝晚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拉梢寺内不仅珍藏着国内罕见的七层佛座、北周铭文题记、元代覆钵塔,还有数不胜数的精美壁画。数量庞大的壁画群,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法。其中,大势至菩萨造像因迷人的“东方微笑”闻名海内外。拉梢寺周围的丹霞地貌鬼斧神工,堪称武山水帘洞地质奇观的典范。这处集人文瑰宝与自然杰作于一体的圣地,让每一位亲临者得以窥见文明与山川交织的壮美史诗。

冯骥才先生曾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石窟用最古老的方式见证着不朽文明的赓续。它们一坐千年,一守又是千年,俯瞰众生,俯瞰红尘,俯瞰沧桑。我们仰望时空,仰望佛陀,怀着朝圣的心,共赴一场超级震撼的千年之约,历史的厚重,佛教的庄严在这里彰显。

在崖底穿行,四面的山,像四维动画一样缤纷打开:有的如莲花盛开,有的如佛手,有的如一线天,有的如象鼻古人凭借愚公之心力,鲁班之巧思,匠心独运,妙境天成。峰回路转之间,人与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一起,忘却自我。

原本,它们只是坚硬的山崖,因为石窟才有了生命;原本,它们只是普通的泥土,因为造像才有了灵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有了佛,山崖学会了话语,大地有了灵性。

“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这句话道明了建造大佛时的艰辛与不易。在交通不便、材料匮乏的古代,单靠人力修建石窟,难度可想而知。

武山人的开拓创新精神自古一脉相承,古有拉稍寺,今有东梁渠。这份镌刻在血脉中的厚道勤勉,成了武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标签。从铭文题记“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建造拉梢寺大佛,是为了祈愿北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有了这样的缘起,拉稍寺的祈福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在当地,游人登高祈福,祝愿家人和朋友安康长乐。

近年来,武山文旅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祈福活动,最有影响的是每年六月下旬的大型祈福文化旅游节。尤其在2024年天水麻辣烫大火之后,来武山水帘洞参观的外地游客很多。其中,“捣蒜罐”“踩高跷”“旋鼓舞”等民俗表演也大放异彩,

吸引了全国几万游客去现场感受,曾一度火爆到交通瘫痪。

2025年正月初二,国家级非遗项目“旋鼓舞”,县级非遗项目“捣蒜罐”,在天水古城展演,并登上央视大舞台,像一击响亮的礼花,炸响在丝绸之路的天际,拉梢寺这座千年庙宇也被更多同胞看到。

君不见,飞阁流丹,定格悬崖峭壁;鬼斧神工,诠释人间奇迹。岁月只有沉淀,时光才能静好。渡仙桥上走一走,天远地自阔,开觉路上逛一逛,烦恼全不见。

众神不语,俯瞰众生。洞天仙境,崖上风光,若天空之城,观之不倦,是来自故乡的孵化地。七彩拉梢,妙境丹霞,如自然之典,藏福纳瑞,是来自原乡的护身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1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