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新解

作者: 张鸿翼

孝,是个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图中的表意字形可见: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做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界定其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孝”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核,不管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甚至是官员的政治生活,都与孝息息相关。

“孝”与“顺”组成“孝顺”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也就有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流传上千年。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糟粕遭到了扬弃,但孝文化的“君父一体”仍旧有着广泛的社会根基。我们当然要敬爱、尊重、养父母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得听从、顺从、屈从。只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阴影挥之不去,子女若不顺从,轻易就被扣上“不孝顺”“没良心”的帽子。孝文化也造就了一批从来就没有精神独立过的父母,他们仍旧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企图操控子女的一切,子女若有反抗,他们动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

那么,何谓“孝”,何谓“顺”呢?

孝,是物质上让老人衣食无忧,精神上感到满足;是常回家看看,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是让步入晚年的老人不孤独,陪伴老人走过春夏秋冬…

孝,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是继承家族的独特文化,优良家风的薪火传承。

孝不是做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尊重父母、爱护老人,用真诚的心与实际行动来孝顺长辈。

我已到不惑之年,历经人生的春夏秋冬,尝尽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也想明白了,也想开了,也释然了。

我自小体质孱弱,脑子愚笨,却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我的父亲是位资深语文老师,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事业。虽然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了,但他严谨的教学风格,正直的人品,使我终身受益。也许是耳濡目染吧,我继承了父亲的文化基因,从小爱好文学、书法、摄影艺术。一路走来,年过半百,一刻未曾放弃,虽然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靠努力自学,以及一点儿天赋,最终实现了人生理想。二十余年来,我从学英语报社担任最基本科员开始,从事广告策划、文案编写、报刊编辑等工作,直到在希林文化公司工作,从事文案策划、摄影宣传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积累经验。

不管时光如何变幻,我时刻牢记父母的谆谆教诲:要守孝悌之道,存宽仁之心;要善良为本,诚实守信;要遵循孝道,传承家风;要继承父志,逐梦文学,笔耕不辍;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对摄影创作,矢志不移。这也是我的人生梦想与追求,指引着我前行的人生之路。

在这里,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赐予我生命,感谢他们赐予我安身立命的能力,感谢他们帮我树立正确的三观,

这也是我对孝道的一点儿看法吧。

“孝道”新解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1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