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北桥老街
作者: 龚建林北桥老街形成于北宋绍圣年间。北宋天禧二年(1018),常州书画家尤叔保为避难卜居长洲县西禧里(今北桥),在现在的北桥老街建宅定居。当时以中间的市桥为界,设东街及西街,寺泾河东岸往北是横街。北宋末至南宋初,尤氏家族声誉显赫,官运亨通。官家的府邸大多数设在西街,因此西街被称为“尤西街”。尤西街西首有尤家庄,尤家花园,现在的倪家湾当时也在花园之内。差役、长工、佣人均住在尤家庄后面平房里,称为庄后头,至今仍保留有庄后头自然村。
由于尤氏宗族人丁兴旺,子孙繁多,当时按嫡系划分了居住区域。大房在西街,二房在东街,三房在横街。从此,北桥老街逐渐形成,开始了长达近千年的繁华与辉煌。以前的老街从东至西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横街上也有部分商店。整个街上有近百家商铺,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尤以茶馆店为居首,共14家之多。
历史上的北桥,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属于一个大镇。当时的老街人气旺盛,每逢节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1949年后,政府机关等部门相继入驻老街。后来又陆续建造了供销社、集体商业、房管所、粮管所等。老街成为北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78年,当时的北桥政府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发展文化产业,耗巨资建造了让人叹为观正的北桥大会堂(又称北桥影剧院)。北桥影剧院共有四层,院内设有双层挑楼,可容纳1560人,气派宏伟,场面壮观。北桥影剧院的开张,不仅为北桥老街增光添彩,也让北桥人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乐。
无锡市锡剧团、苏州市锡剧团、江苏省锡剧团、上海市沪剧团、上海市滑稽剧团、上海市评弹团等著名演艺团体纷纷来此。这在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倪同芳、王根兴、王彬彬、梅兰珍、小王彬彬、袁梦娅、王盘声、蒋云仙、徐丽仙等名家都登上了北桥剧场的舞台。
上海评弹团团长蒋云仙表演的《啼笑因缘》,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让人大饱眼福。一时之间,北桥老街热闹异常,万人空巷。就连附近的无锡市甘露镇、荡口镇,常熟市辛庄镇、杨园镇(今并入辛庄镇,为杨园社区)等地都有人慕名而来。此时的北桥老街盛况空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那么让人出乎意料,猝不及防。时代的发展给北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老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机关及商业网点等单位陆续搬至新街。从此,北桥老街日趋冷落,逐渐消沉。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北桥老街断墙残垣,破旧不堪,已没有一家店铺,成了一条空街、废街。就连大会堂也在十几年前被拆除了。
北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范蠡伐吴开湖、公冶长治水、尤成美救国抗日,这些历史故事在此代代相传。觉林寺的晨钟暮鼓与古戏台的丝竹声韵,共同见证着地方戏曲的百年传承。这里是江南船拳的发源地,也是阙家桥滑稽戏的诞生地,有着“中国戏曲文化之乡”的美誉。漫步北桥,这些历史遗存与文化瑰宝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
北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北桥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真切希望当地政府,有识之士,资本大鳄等能审时度势,独具慧眼,充分利用和挖掘北桥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改造老街,拯救老街,让北桥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伫立老街,抬眼凝望,蓦然发现乱石丛中,几株不知名的绿植昂首挺立,随风飘舞。那是一种坚毅,一种不屈,更是一种呼唤,一种呐喊!期望着北桥老街走出困境,重现辉煌。
北桥老街,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牵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11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