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故土,一缕乡愁

作者: 糖和绒意

无形的风,万变的云,在岁月变迁里,了无痕迹,唯有他,始终屹立在天地之间,守护一方土地,见证时光的流转…

一株古树,就是一方故土、一缕乡愁。历经百年风霜,依旧屹立如初。他散生于村落之中,将来自远古的“生态密码”藏于那一圈圈的年轮里,和乡村风貌融一体,与人文遗迹相辉映,诠释着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

他是流淌在岁月里的自然史书,是静默不言的山河印记,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陪伴着一个村落的发展与变迁。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在庵埠这座千年古镇上,就屹立着一棵三百余载的古神树,见证了旧时繁荣的庵埠古港、龙溪码头、古驿道上官路、赐茶庵一段又一段神秘而精彩的历史,承载着几代人满满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驿道上官路,赐茶龙溪码头与古榕树的故事。

宋末元初,因赐茶地处韩江边,故村民善于捕鱼和种植。发展至元明时期,已有造船和打铁作坊。随着南下移民增多及有序的开垦推进,韩堤的整治虽然实现了各村溪河互通,但水系仍未与韩江直接贯通。直至明朝,杨璵修堤建涵,方与庵江相通。后薛侃浚疏中离溪,使龙溪都内江、溪均可相通,带动了水上运输,这里便成了临江沿海之码头—“龙溪码头”。

“龙溪码头”北上韩江,通府城到客顶,南下大海,可通省城、闽浙,经牛田洋,入榕江,即可直通揭阳县城。因水路便捷,运载货物多,村内客栈、饭店、商铺林立,云集于此。

明嘉靖后期,庵埠名震四方,成了粵东地区主要港口、货物集散地,赐茶龙溪码头十分繁忙,每天停泊大量的大小船只,人来人往。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约300多年前,村寨旁临近赐茶江边,就住着一位善良而淳朴的老人,他和蔼可亲,待客如宾,村里人都称他为著伯。每天清晨,著伯都会到江边观日出,久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烈日的炙烤下,脸上挂满了疲惫与汗水,一幕幕都深深地印在了著伯的心里。于是,他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亲手种下了一棵榕树。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棵榕树在著伯的悉心照料下,渐渐地茁壮成长起来,那粗壮的树干犹如坚实的支柱,翠绿的枝叶如同一把大伞,为来往码头的人们挡风遮雨。

在榕树下,著伯搭起了一个棚子,虽简陋,却充满了温馨。他开始准备食材,用心煮起了甜汤。炎热的日子里,在码头上劳累了许久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树下,仿佛顿时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满身的疲惫消解了许多。他们坐在棚下的小板凳上,端起一碗甜汤,望着眼前的榕树,感受着它带来的凉爽,心中满是对著伯的感激。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著伯,就以他的名字将这棵古榕树命名为“著伯树”。

2021年7月,“水利 + 红色”文化宣传项目,南粤“左联”之旅项目—“赐茶公园”建立,园内设有以电影开拍板为设计元素的景观墙,主要宣传革命先烈许甦魂和人民艺术家陈波儿的革命事迹,展示“左联”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将“电影”和“古港”元素充分融入其中,成为本地一处红色网红打卡地。公园就是围绕着这棵赐茶古榕树“著伯树”而建。

著伯树,栽植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庵埠镇官路村赐茶公园(站前路往护堤路方向),桑科、榕属植物,别名“神树”,村民称为“著伯树”,为二级古树。树冠宽广,树丛状根状,树形奇特美观。树头有腐洞,枝繁叶茂,树荫浓密,错落有致,仿佛撑起一把巨伞。其树干粗壮,表面布满了皱纹和瘤状突起,显得沧桑而有力。树枝则弯曲伸展,形态各异,有奇特的气生根和支柱根,展现出榕树独特的生长方式及强大的生命力。榕树的叶片大而茂盛,颜色鲜绿,叶柄长而有弹性。排列整齐,密集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

许多年前,我们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每每路过,都会停下脚步,在它的荫蔽下嬉戏玩耍,看着老人们在它身旁休憩闲谈,摆摊的商贩和行人络绎不绝。而它,却静静地站在那里,守护一方土地,见证时光的流转。

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历史的沉淀。它为我们挡风遮雨,默默守护着,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庵埠镇政府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官路村委领导的重视与努力下,多次对古榕树实行保护措施——2023年进行树斗修砌,培育加入新土壤;2024年初,换土引根,注入营养维护。让“著伯”精神得以传承。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一代接一代的希望,我们应该时刻加强保护意识,学会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治虫害、合理规划,为了让它能够长久地生存,得以传承。保护古树名木,从你我做起!

信息来源:

《庵埠志》

走访潮州市庵埠镇官路村委会

走访潮州市庵埠镇官路村老人理事会口述交流

一方故土,一缕乡愁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12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