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另一种江南

作者: 陈崇正

今年初,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人们对“杭州六小龙”的讨论,进而开始有专家分析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江南是丰富的,更是多元的。就比如许鑫峰的小说《盐挑子》便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江南。

《盐挑子》是一部以浙江中部山区为背景的生存史诗,通过盐挑子们的艰险旅程,展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这是一次富有深意的回望,旧时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与命运沉浮,其间交织着苦难、侠义、贪婪与救赎,让人沉浸其中,感慨万千。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而又残酷的时代缩影。

小说的故事围绕七个来自南江山村的盐挑子展开。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山村里,为了生计,不得不踏上艰辛的有生命危险的挑盐之路。从南江到临海,二百四十里山路,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还要经过土匪盘踞的区域,危险重重。这一路他们的遭遇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成为展现人性与社会现实的舞台。小说开篇,盐挑子们到达清河坊,在荣白顺饭店的场景便生动地勾勒出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平日里节俭的外乡人,面对难得的“富足”(意外获得的银圆),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带头的升平的大伯提议吃大肉面,众人的反应和用餐时的不同表现,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形象立了起来。有人先吃面,快速解决饥饿;有人先吃肉,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味。这种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在贫困生活中对食物的珍视。而后,在小个子升高的提议下,众人决定点更多美食。这一情节既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后文埋下伏笔,暗示了他们可能因一时的放纵而面临困境。这种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精准把握,让读者迅速走进他们的世界。

随着故事推进,盐挑子们踏上挑盐征程。作者对沿途的描写细致入微,不仅展现了山水的险峻,还凸显了旅途的艰难。南江到临海的山路,途经多处乡镇,还要经过土匪窝,每一处都充满危险。升平的成长经历在这段旅程中穿插叙述,他渴望挑盐贴补家用,却因年纪小被母亲阻拦,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母亲的认可。这段回忆不仅丰富了升平的人物形象,也让读者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困境和亲情的温暖。母亲为升平准备的麻糍、玉米薄饼,以及用仅有的食材制作的炒糯米粉,无不体现出家庭的贫困和母亲对他的疼爱。而三伯在途中给升平红糖的情节,更是感人至深,展现了家族内部深厚的情谊。在艰难的生活中,这些点滴的温暖成为人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风厂和长岗头的经历是这部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展现人性复杂的关键场景。在风厂,盐挑子们路过土匪开的吃食店,厚烙饼价格高昂,其中还包含买路钱,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土匪的霸道。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吃食店环境、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升平观察到的木屋结构、店里人员的模样,以及与其他食客的互动,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紧张感。当遇到可疑的挑担人时,大伯的警惕和众人的反应,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在危险环境中的小心翼翼。而在小拐滩与那三人的再次相遇,以及第二天发现崖下死人并拿走银圆的情节,将人性的贪婪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他们平时善良老实,但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还是没能忍住,这一行为也为他们带来了后续的灾难,让读者看到在生存压力下,人性的脆弱与挣扎。

盐挑子们被土匪误会为杀人越货的凶手,在长岗头遭受残酷的对待,这一情节将故事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土匪们不问青红皂白,割掉他们的耳朵,索要高额赎金,这种暴力和野蛮的行为让人触目惊心。在生死关头,长脸等人的出现扭转了局面。长脸八人是起义投诚的土匪,他们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解救了盐挑子们,却又让盐挑子们杀死受伤的土匪。这一情节,使人物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也让作品彰显了人性。盐挑子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内心的恐惧和挣扎被刻画得十分生动。而长脸等人的身份和行为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十分出彩。升平的母亲在贫困中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坚强而又慈爱。她对升平的关心和担忧,以及为他准备食物的细节,展现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还有那个被拐到土匪窝的黄毛丫头,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在小说的结尾,大伯决定带她回南江,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大伯的善良,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这个丫头的命运成为小说中的一条暗线,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她们在动荡的时代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布。

从写作风格上看,许鑫峰的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出复杂的场景和人物情感,使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故事内容,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在描写挑盐的艰辛、土匪的凶残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时,语言简洁有力,却能直击人心。例如在描写升平肩膀受伤时,“升平还没觉得痛,大伯却滚出眼泪来”。这种通过他人反应来衬托伤痛的描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疼痛的强烈和亲情的珍贵。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也毫不逊色。对山路的险峻、风厂和长岗头的环境描写,都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恰当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盐挑子们所处的危险境地。

《盐挑子》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它不仅展现了旧时代底层民众生活的苦难,如盐挑子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冒险挑盐,在贫困中挣扎求生;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在面对金钱、危险和生死抉择时,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有善良、贪婪、恐惧,也有勇敢。同时,小说中融入的革命元素,让故事有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升平的大伯作为领头人,稳重且有责任感,他既要照顾众人的生计,又要在危险时刻保护大家,面对困难时的冷静和果断令人印象深刻。升平则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少年,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担当,面对土匪的威胁,他勇敢地为大伯和三伯挺身而出,展现出人性中的闪光点。升高虽然有些爱占小便宜,但本质不坏,他的幽默和乐观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些轻松的氛围。而长脸等革命人士,他们的形象则更加复杂,既有革命的热情和正义感,又带有过去土匪生涯留下的印记,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小说紧扣南江地区独特的挑盐文化展开,盐挑子们长途跋涉挑盐的艰辛历程,是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的产物。南江到临海两百四十里山路,途经十三个乡镇,要面对土匪威胁。这一特殊的挑盐路线,反映出当时当地交通不便、社会秩序混乱的状况,成为地方文化的独特印记。

这部小说还融入了众多南江特色饮食,如麻糍、玉米薄饼、大肉面、蛋清羊尾等。这些食物不仅是角色生活的点缀,更承载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南江的烟火气。作者对这些特色元素的精准抓取与细致描绘,展现创作者深入地方,探寻那些具有代表性、唯一性的文化元素,将其作为创作核心,让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

许鑫峰是文学新人,《盐挑子》作为他的处女作当然有其稚嫩之处,但这一部作品依然是经得起深入阅读和反复品味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总会伴随着复杂的人物命运,许鑫峰通过盐挑子们的故事,将苦难、侠义、人性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张力和深度的作品。那些散落在小说文本中的盐粒,既是汗水的结晶,也是历史的遗珠,更是照亮人性深渊的微光。当最后一粒盐融入时间的伤口时,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救赎,或许就藏在那条永远走不完的盐道尽头。

【作者简介】陈崇正,广东潮州人,文学创作一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归潮》《香蕉林密室》《美人城手记》《悬浮术》,小说集《折叠术》《黑镜分身术》《半步村叙事》,诗集《时光积木》等。曾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澳门文学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练彩利

特邀编辑    张   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