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的现实灯火
作者: 程韬光《今古传奇》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历史等于教科书”的年代,杂志用传奇笔法还原了历史的肌理,打开了被禁锢太久的叙事匣子。金庸的江湖恩怨、古龙的悬疑诡谲、梁羽生的家国情怀,借由这本杂志走进千家万户,让“侠之大者”的精神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传奇文学里的草莽英雄、市井奇人、闺阁才女,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符号,而是带着人间烟火气的鲜活生命。他们将历史烟云化作个人悲欢,在忠孝节义与爱恨情仇间挣扎,在命运漩涡里突围,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以小见大,于江湖见天地,在传奇中照见人性。
通俗不是浅薄的注脚,传奇也不是道听途说的附会,而是文明最鲜活的毛细血管,是人民生活的生动记录。当《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唱遍河之洲,当敦煌变文让佛经故事在市井流传,当《三言二拍》用白话文写尽人间百态,我们便懂得:传奇的书写,让帝王将相走下神坛,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让无数男儿呓喃的武侠梦映照大地星空;传奇的书写,并非消解历史的严肃性,而是以更贴近人性的方式,让文明的记忆得以传承,让我辈的梦想璀璨夺目。就像金庸写《鹿鼎记》,用小混混韦小宝的眼睛看康熙王朝,在嬉笑怒骂间道尽权力与人性的复杂,以及一个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像聂云岚运用现代笔法加以改写的长篇小说《玉娇龙》,以女性觉醒的现代意识讲述了清末九门提督之女玉娇龙虽然骄横却不失侠义,与落草为寇却不自甘堕落的罗小虎之间的爱情悲剧,展现了江湖文化与贵族礼教的冲突。从《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到宋元话本的市井传奇,再到今天的网络文学,人类从未停止过编织故事的冲动。尤其是当网络文学陷入“打怪升级”的套路时,这里的创作者们正在实验更危险的叙事配方:马伯庸将历史里的尘埃炼成悬疑的珍珠,徐浩峰用武侠外壳包裹存在主义的诘问。这种创作姿态,恰似蒲松龄在《聊斋》中借狐仙说世情,以志怪写人心。这份对通俗美学的坚守,本质上是对“人”的尊重。
从《山海经》的奇兽到《聊斋志异》的狐妖,从唐宋传奇到明清话本,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始终跃动着对传奇的渴望。《今古传奇》深谙此道,将这种基因密码注入铅字。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搭建了一座穿越时空的叙事桥梁。“今古”二字,道尽了杂志的精神根脉:左手牵着历史的烟云,右手握着现实的灯火。当我们在杂志中读到古龙的刀光里藏着李太白的剑气,梁羽生的江湖映照着《史记》游侠列传的倒影时,就会发现蒲松龄的狐鬼世界与当代奇幻并无隔阂;当现代作家用悬疑笔法重构明清公案,就会惊觉包公案与CSI在逻辑推理的本质上息息相通。这种古今交融的叙事智慧,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化作流淌在当代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就像杂志中曾刊登的《楚墓》,在考古悬疑的框架下,缓缓展开楚文化的瑰丽画卷,让读者在破解谜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历史的纵深。
让古老的传奇精神在当代生根,让通俗的叙事绽放出不朽的光芒。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愿我们永远保留一份对传奇的敬畏与期待:因为每个传奇故事里,都藏着我们未曾抵达的远方,住着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那些跨越时空的人物与故事,也终将在读者的心中,续写新的传奇!■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