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为鉴 涅槃重生

作者: 贺建军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青铜器曾以礼乐之器的身份见证商周鼎革,如今,在安徽铜陵,这项传承了三千年的金属艺术正经历华丽蝶变,滋养着中华大地的艺术血脉。铜陵被誉为“中国古铜都”,不仅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还有闻名遐迩的铜工艺。在这里,有位灵秀的女性,她以青铜为笔、以岁月为墨,书写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传奇篇章,她就是程远。

求学创业,

在磨砺中坚定梦想

程远的艺术人生始于童年时对美的懵懂追求。在那些临摹连环画的时光里,艺术的种子已在她心中悄然萌芽。初中阶段系统的素描训练,为程远打开了专业艺术的大门。1984年从苏州园艺学校毕业后,程远被分配到铜陵市园林处天井湖公园工作。几个月后,这位18岁的姑娘就远赴海拔3700米的青海锡铁山矿区,投身于戈壁园林建设。在缺氧、严寒的极端环境中,程远迅速成长,不仅带领5个人完成了2000盆盆景的制作,还从敦煌壁画的飘逸神韵中获得了新的认知。1985年,程远满载而归,并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1988年,程远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当恩师曹春生教授邀请她创办校办雕塑铸造工厂时,命运却为她安排了另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

那年春天,程远带着中央美术学院的公函回到家乡铜陵采购铜料。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公务出行,成就了一段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时任铜陵市委书记孙树兴,在与程远的长谈中,不仅看到了铜陵铜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更看到了一个年轻人报效桑梓的热忱。

“家乡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孙书记的这句话,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程远心中的艺术追求与思乡情怀。她意识到,铜陵这座古铜都,正等着人把沉睡的铜矿转化为璀璨的艺术品。在铜陵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程远占地5亩的长江雕塑铸造厂建成了,主营大理石、水泥雕塑和青铜器铸塑。创业初期,12根毛竹搭成的芦席棚就是厂办公室;上山、下山都是泥巴路。在四面透风的厂房里,程远开始了艰苦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她就参考《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古籍,制定新的标准;没有专业设备,她就自学机械原理,带着工人改造机床设备。

程远就这样跌跌撞撞开启了事业的征程。她的首个重要项目是为安徽师范大学和歙县人民政府制作两尊4米高的《陶行知铜像》。为确保作品质量,程远特意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与设计。经过精心打造,铜像完美落成。陶行知的夫人吴树琴曾亲临铸造厂,对这两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在剪彩仪式上,歙县人民政府邀请程远作为贵宾出席,这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匠人精神的褒奖。这个成功案例为程远在铸造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2年,程远又为铜陵市委党校制作了高6米的《毛泽东铜像》。

正当程远一心扑在作品的设计制作上时,1993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重大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设备也被贱卖,仅剩下最初的5亩土地。

1994年,程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压力,开启了第二次创业。最难的时候,她身兼数职,每天不分昼夜地奔波操劳,却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证不了。为了帮女儿渡过难关,年迈的父亲挑着自己种的蔬菜,从老家徒步送到女儿的厂房。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成为程远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市场为导,

在传承中革新工艺

城市雕塑是凝固的城市史诗和城市灵魂的象征,是镌刻在时空里的文化基因。在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前,菲狄亚斯的雅典娜神像曾照亮整个爱琴海文明;而在中国西安的明德门遗址,唐代双阙铜铸构件至今仍向人们诉说着盛世的辉煌。程远在创作中始终将城市雕塑视为“立体的地方志”,她巧妙地融合东西方美学精髓,这种文化自觉在其作品《蝶舞同庆》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该作品中蝴蝶翩翩起舞的形象,既借鉴了墨西哥玛雅文明的羽蛇神造型,又暗合《庄子》“栩栩然胡蝶也”的东方哲学,以青铜雕诠释道家“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表达了庆祝和欢乐的主题。蝴蝶的翅膀采用“錾刻+镏金”工艺,每片鳞片都经过27道工序打磨,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色彩;触须则运用现代液压成型技术,呈现出随风摆动栩栩如生的动态感。蝴蝶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丽、自由和幸福,程远用《蝶舞同庆》诠释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200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将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艺术工程——《蟠龙汇瑞》巨型铜雕的制作委托给程远和她的团队。这不仅是一份商业订单,更是香港人民对古铜都工艺水平的认可。这件总高3.86米、总重约4吨的青铜作品,结合传统吉祥图案,如蟠螭纹、祥云纹、水波纹等,既保留了青铜器的厚重感,又赋予其华丽的视觉效果;龙躯盘旋向上,象征升腾之势,与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活力相呼应;龙首顶着宝珠,寓意“汇聚祥瑞”。

这座凝聚着古铜都工匠智慧与心血的《蟠龙汇瑞》铜雕被安装在香港湾仔区最热闹、繁华的湾仔广场,它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联结香港与内地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蟠龙汇瑞》是程远创业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铜陵市铜工艺品知名度的提升作出了贡献,更是铜陵铜工艺品从传统作坊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如今,《蟠龙汇瑞》依然昂首矗立在维港之滨,向世界述说着中国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青铜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复杂,一件作品大致要经历雕塑模型、蜡型模具、精修纹饰、组装蜡型、模壳制作、熔炼浇铸、打磨抛光、清洗上色等多道工序。程远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铜雕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铜陵民俗文化村,程远及其团队制作的《儿童趣味》系列铜雕作品,通过失蜡法中的“叠色浇铸”技术,使铜雕表面呈现陶土般的温润质感,让人仿佛触摸到童年的温度。有位旅居海外的铜陵游子在雕像前驻足良久,红着眼眶说:“这让我想起外婆家后院的秋千架。”

截至目前,程远及其团队先后为国内外城市设计制作了200多件大型城市雕塑,他们用炉火纯青的技艺,精妙绝伦的设计,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作品至上,

在创新中展现价值

程远在创作中追求艺术的本质,认为无论是抽象雕塑还是具象雕塑,都是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提炼与精神的再现,是创作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感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过程。

这种创作理念要求艺术家进行深度的空间解构。通过对物理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辩证思考,将造型语言从单纯形态提炼升华为精神载体,在简洁与精炼的往复推敲中实现艺术本体的觉醒。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经历从表象剥离到本质重构的思维革命,最终在虚实相生的形态中完成从具象到意象的审美跃升。经过数稿迭代突破,作品方能在有限的金属中展现无限的时空张力。这种创作理念不仅适用于铜雕塑领域,对整个造型艺术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0年,程远和她的团队为江西省新干县青铜王国主题文化公园设计制作了27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由《犁铧文明》《金道锡行》《晏享天礼》《王者虎方》《鼓铸吉金》《金戈铁马》6个铜浮雕篇章组成,通过对历史题材的梳理与提炼及多种艺术手法,再现了商代江南青铜开采冶铸的恢宏场景,充分反映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发展状况。

在这幅目前全国最长的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铜浮雕画卷中,《犁铧文明》采用深浅浮雕结合技法,突出器物肌理质感,展现青铜农具推动的农业革命;《金道锡行》通过连续构图,呈现古代物流体系的宏大场景,还原青铜矿料运输网络;《晏享天礼》刻画了祭祀礼仪场景,人物造型参考商代玉器纹样,服饰纹饰精度达0.5毫米;《王者虎方》中的虎形图腾采用高浮雕工艺,立体高度达15厘米,重构方国政治生态;《鼓铸吉金》中的熔炉火焰采用特殊合金,呈现出渐变的色彩效果,再现青铜铸造全过程;《金戈铁马》中兵器阵列通过数学排列形成视觉韵律,表现军事文明成就。

2011年,程远和她的团队为铜陵民俗文化村设计制作的《五福坊》高18米、宽15米,用铜9.2吨、钢材21吨,与该大型铜牌坊相匹配的还有两座小的名为《天井小镇》的铜牌坊。在设计铜牌坊时,程远征求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充分吸收了汉文化、徽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元素特点,通过传统手工艺精心制作而成。这些铜牌坊为铜陵市铜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及旅游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业上的起起落落,成就了程远如今的从容不迫。她笑着说:“我是矿工的女儿,我有坚韧不拔的斗志。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唯有在困境中崛起,用血汗浇筑出辉煌,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她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打破行业偏见。

程远并不满足于现状。有感于芜湖铁画的成功,2023年底,程远邀请几个志同道合的姐妹,开启了古铜都铜箔剪画的设计制作之路。从优选材质开始,她们不分昼夜地潜心创作,一共制作出70幅精美的古铜都铜箔剪画。202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铜箔剪画受邀在铜陵市图书馆隆重展出。

这穿越时光的铜箔剪雕艺术,是古法铸造与现代美学的惊艳对话。一幅幅铜箔剪画,就是一帧帧养眼、养心的诗画。程远通过其独创的“阴阳双刻”技法,在薄如蝉翼的铜箔上构建起三维的时空维度,将浅浮雕艺术推向极致,令国之重器的雄浑与百鸟齐鸣的灵动在方寸之间交相辉映。

青铜不朽,匠心永恒。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天之骄子到如今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家程远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她的故事,正如那历经烈火淬炼的青铜器,在时光长河中沉淀出永恒的光芒。

上一篇: 用空气制造面包
下一篇: 暗 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