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记

作者: 袁文

“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人间四月天,灵动、静谧、舒爽,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更是林徽因不吝溢美的赞誉,“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窗前。”孟夏初的四月,还是麦浪翻滚、油菜稔熟、万物臻善、收获希冀的时节,是诗与远方最浪漫的季节,可不能辜负了大自然的这份丰厚恩赐。要出去踏青,要登高望远,要拥抱这沉甸甸的盎然生机。

听说县城滨河路的南边有几处采摘园,好像是桑葚和西瓜采摘园,看抖音上说今天采摘园开园,甚好!六点左右吃过晚饭就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

滨河路的这片桑林不大,却也有百十株,排列得整整齐齐,显然是人工栽植的。树干不粗,枝条却极茂盛,向四面伸展,叶子绿得发黑,其间点缀着紫黑的果实。五月里,桑葚熟透了。红而紫,黑而亮,沉甸甸地坠在枝头,像是要滴下墨来。

园子的主人介绍说,采桑葚的法子很简单,只需伸手一捋,熟透的桑葚便纷纷落入掌心。但那些尚未熟透的,却牢牢地攀附着枝条,不肯轻易就范。桑葚汁水极多,稍一用力,便染得满手紫红。这颜色极是顽固,任你如何搓洗,总要留些痕迹。我想,这大约便是所谓的“沾染”罢。采了不多时,指尖已经黏腻不堪,连竹篮的提手上也沾满了汁液,滑溜溜的,几乎握不住。

林中有几个孩童,边采边吃,嘴唇和牙齿都染成了紫色,互相看着,咯咯地笑。他们的母亲在远处呵斥,却也不甚严厉。桑葚本不值钱,任人采食,主人也不来驱赶。这倒比那些围了篱笆、挂了“严禁采摘”牌子的果园,多了几分人情味。

看着采了不少,想着还要去西瓜园看看,就欲付钱离去。偶尔有一两个熟透的桑葚滚落在地,小心地俯下身去捡拾,但稍一用力,已经摔烂的桑葚紫红的汁液很快就渗入泥土,被吸干了。正如老人们说的,果子落了地,便是土地的。

沿着桑葚采摘园向北前行三百米就是今天刚开园采摘的西瓜园,到门口一看,原来还是麒麟西瓜呢。经园主介绍,才知道这麒麟瓜还真不是一种噱头。原来只知西瓜有红瓤黄瓤之分,却不晓得还有这般名目。这麒麟瓜形如橄榄,表皮青碧,间杂着深色条纹,倒真有些神兽鳞甲的意思。园主介绍说,这瓜皮薄肉脆,甜而不腻,在城里能卖上寻常西瓜三倍的价钱。他这里的瓜卖四元一斤。

初夏的夕阳轻拂在这两千平米的大棚上,使棚内略显燥热,却也呵护着编织在钢架上的蔓藤,和麒麟瓜上的纹路一样,仿佛诉说着土地、人类与时令的绵绵情话。

“瓜熟不熟,一是要看我们给它系的红色标签,二是找瓜蒂弯成鱼钩的。”园主细心地指点着。俯身拨开层层翠幔,忽然撞见某片叶子的背面——月光般的青白瓜皮半掩在腐殖土里,墨绿条纹像未干的水墨,细茸毛在逆光中化作一圈银晕。是“红色标签”和“弯弯的瓜蒂”!一用力就把它从藤蔓上摘下来,伸手托住的刹那,一种温凉的生命力顺着手腕涌上来,如同捧了一个刚满月的婴儿。

这个八斤重的瓜,吃一口,脆嫩多汁,果香浓郁,口感和味道俱佳。不过,这是后话,是回家吃了以后的感受。

采了桑葚,摘了西瓜,有点儿累,身上也汗津津的。本想就此回去,洗个澡,坐下来好好品尝一下新鲜的美味。不想刚向北继续行走50米,就看见滨河路边种的一排排枇杷树,硕果累累。熟透的枇杷挤挤挨挨,低垂了枝桠,表皮裹着细密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像缀满一树的小太阳,连风里都飘着甜香。

想着没有采摘门槛,有点儿忍俊不禁,我便从车上拿下马扎,站在上面,踮起脚尖,轻轻捏住一颗熟透的枇杷,稍一用力,果实便从枝头脱落,掉在手中,一股夕阳晒过的暖意瞬时直达掌心。因为多,因为熟透了,采摘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力,一会儿就弄一小袋,这可能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境吧。‌

惬意的时节,采摘着鲜美的果实,品味着桑葚的紫红酸甜、麒麟西瓜的清爽多汁、枇杷的金黄软糯,感受着大自然的宽厚和田园农人的丰厚馈赠,味蕾和心灵一同沉醉了。这情、这景怎能不唤醒我们对这片广袤土地的无限眷恋、炙热钟爱呢!

上一篇: 城南花事
下一篇: 打麦场(外一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