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问茗

作者: 鲍安顺

西晋的《王浮神异记》有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那大茗,便是天丰仙茗,长于天台山云雾中,吸取日月精华,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在温庭筠笔下,那大茗喝了能生出羽翼,像大鹏展翅。这究竟是怎样的畅快舒爽?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大”,那大得无边无际,只在一杯盏里,色香味俱佳。

苏轼《送南屏谦师》里有云:“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诗中提及的“天台乳花”,便是当时天台茶的别名。那“世不见”“今安有”“名不朽”说得都很大,大得好像世间只有天台茶。天台产茶,名不虚传。秦汉时,桐柏山农就采集野生茶叶,据说当时饮用是用于防疫治病的。三国吴赤乌年间,高道葛玄来华顶修炼,并植茶,后人称“葛仙茶圃”。唐宋时,天台茶东传日本,使其更负盛名,成为古今此地大名鼎鼎的文化名片。天台二字,让我感觉也很大,那群山浩荡里,还有北山、苍山、大雷山、寒山、万年山等,真是一茶一世界,一叶一根脉,一山一气象呀!

几番查寻,我没有找到“大茗”一词的释义。只有“茗”字的解释,指茶树嫩芽,也是茶,有香茗、品茗、茗具、煮茗等词,就是没有大茗。还有一说,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我雾里看花,千里寻觅,终于发现,世间有个大茗村,落于仙霞岭余脉的南山山麓,地处遂昌、婺城交界处,深山大壑,被人称为竹海深处的桃源。

不少产茶地借大茗大做文章。“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说的是贵州毕节竹园乡海马宫村的好茶,号称“彝海香玉贡茶”。《中国茶经》中也有记载:明朝时期,贵州彝族土司奢香夫人以此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太祖品之甚喜,大加赞赏。鄂西南有保存完整的骡马古道,是中俄万里茶道的茶源之地,有“宜红茶”;鄂西是著名的红茶市场,被誉为茶市“小汉口”。号称深山大茗的还有信阳毛尖。大瑶山里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是长寿之乡,深山大茗叫“仙草”,也叫“茗芯瑶茶”。那茶不仅是饮品,而且是茶疗圣品。《清水岩志》里说瑶山岩上出产甜茶,能清暑解渴,相传为清水祖师亲植。多年前,我在安徽东至县马坑乡的高山密林里,喝到一杯早春云雾茶,那儿的人说,这深山大茗是茶中大仙。

有人说,自古深山藏璞玉,从来佳茗似佳人。那玉温润,红茶也一样,有一种叫“玉佳人”的茶,产于武夷山海拔千米以上的竹林中,上好的茶青有“谁谓空谷远,有美人如玉”之称。那玉佳人,茶汤厚滑,如玉般温润,果香幽而不烈,摄人魂魄。我想,玉的名声大,那茶也自不可小觑,它有玉的品质,也有玉的温润大度。

“径山问茗,古道寻禅。”这是大课题,让我想起曾去过佛指园茶庄小坐,看大厅白墙上有巨幅国画《径山品茗图》,楷书对联是“千载香茗径山茶,出类拔萃水云涧”。主人奉上新茶,用龙泉水冲泡,茶芽活色生香,娇绿耀眼。我细品慢啜时,觉出了澄净之境。我想,心有径,茶为道,正如我在山道上邂逅了一眼山泉,泉边石壁上镌刻着“佛圣水”三字。那古人掬水煮茶,淡泊忘忧,寻的是茶,也是皈依佛境,更多的还是绿水青山的爱茗之心。是哟,在香氛入座间,神清气爽,那心意的交融,是大茗的醉,也是大茗的气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