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总师”王永志,就是“不一样”

作者: 施崇伟

编者按: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我们推出获得“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的部分英雄人物事迹介绍,让我们学习英雄精神,尊重英雄人物,争做新的英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在钱学森挂帅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制项目期间,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在此关头,钱学森迎难而上,精选72个青年技术苗子重点培养,他们被戏称为“72贤人”。

1962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在首次发射时遭遇失利,可谓雪上加霜,研发氛围骤然紧张。这时,一个随试验队来到甘肃酒泉的青年科学家突然灵感闪现,他在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后,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解决方案:卸掉600千克推进剂。

然而,在讨论会上,专家们对这个年轻人异想天开的解决办法反应冷淡。于是,年轻人鼓起勇气敲开了钱学森办公室的门。

同样正在冥思苦想的钱学森听完年轻人的方案,眼里渐渐亮起一道光。他沉思了几分钟后,兴奋地站起来,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说:“行,我看这个办法行。”

1964年6月29日7时,“东风二号”带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巨幅标语,腾空而起,顺利飞抵预定区域。戈壁滩上欢呼声雷动。

钱学森激动得连连夸奖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的人,就是后来成为航天人眼里的定海神针——王永志。

后来,钱学森眼中这个“不一样”的王永志担任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和首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着2名航天员成功升空,工程总指挥换了几任,下面七大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不一样”的王永志一直坐镇技术主帅之位。

王永志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难以言表,所经历的难题和考验数不胜数。

王永志最难忘的是载人航天工程提上日程的1992年。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决定:要像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这千钧重担从此落在了被指定为工程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工程总设计师的王永志身上。

载人航天工程是个庞大的工作体系,3 000多家单位、数十万人员、七大组成系统。这需要总设计师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世界航天发展大势和前沿技术,又要对未来选择发展的不确定性具有应变能力,还必须压得住阵脚。

从选址开始,王永志到全国各地进行地面详勘,精心选择主着陆场,否定了一个个备选方案,最终选定了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场。

神舟二号的逃生设计曾忽略了一个细节:火箭飞出大气层时一旦出了故障,就要实施船箭应急分离。王永志大胆提出:既然火箭无法减速,就只能让飞船加速。火箭的问题,让飞船来解决,这是王永志“不一样”的思路。

“不一样”的王永志,创造了“不一样”的航天奇迹。在他的指挥下,中国载人航天直接从无人飞行进入载人航天飞行。他出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13年中,先后主持6种航天新型号的首次发射,无一失利。他担任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期间,负责的11颗卫星均发射成功。

2024年9月13日,王永志被追授“共和国勋章”。然而,这一天,他已溘然长逝3个月了。他的勋章和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一道飞翔——这,又是王永志的“不一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