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承斌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01-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的阐释中明确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强调“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基于新课标指导,教师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以此提升体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注重教学设计,强化整体构思

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要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竞赛等环节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内容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前从整体视角做好体育教学规划,完善教学构思,这样才能促使体育教学实现“学”“练”“赛”的联动,三者相互促进,达到“ 1+1> 2”的教学效果,提升育人功能。

(一)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内容

例如,人教版3\~4年级体育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围绕教材做好一体化教学的整体规划。通过教材的研读可明确“小篮球”课程的教学目标。

① 能够说出小篮球的动作名称及术语。

② 初步掌握小篮球原地和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方法,并能够在游戏和比赛中运用。

③ 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和对球体的感知能力。

④ 表现出对小篮球学习、游戏及比赛的兴趣,能够在练习、游戏及比赛中与同伴友好相处,遵守规则,初步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从教材提供的教学目标,教师很容易归纳出“学”“练”“赛”的具体内容。其中“学”主要包括动作名称和术语、运球方法、胸前投篮方法;“练”主要包括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球感训练;“赛”则包括赛规则、赛品质、赛技能等。

(二)细化教学分析,做好教学规划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依托课堂教学,而一堂体育课时长仅为45分钟,很难覆盖教学、训练和比赛三大环节,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学、练、赛”一体化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将体育教学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结合。

同样以“小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学、练、赛”三环节进行教学规划。

“学”主要体现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前15分钟以教师讲解、演示等理论教学为主;后30分钟以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尝试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小篮球的理论知识、技能等;“练”需要可安排在体育课堂之外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中,可通过分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体能、协调性或球感等。每次训练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前10分钟可进行篮球技术动作训练,之后的20分钟可进行分组体能训练和球感训练等;“赛”可安排在课后活动中进行。课后服务时间较为宽裕,时间可适当延长,控制在60分钟左右。“赛”的过程中,可将理论比赛、体能比赛、技术比赛等适当穿插起来,提高“赛”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赛”的兴趣,达到预期的一体化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二、强化教学实践,落实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准备阶段的规划和设计,教师能够从整体角度对“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了解“学、练、赛”的方向,明确教学思路,将体育教学转向各环节的具体组织和实践中。

(一)学:关注兴趣,深化理解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基于新课标指导,教师在开展“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的热情,将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运用到“学”的环节中,从而深化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趣味教学,调动热情

小学3\~4年级学生年龄在9\~10岁,此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渴望能够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和尝试的欲望,而且,此阶段学生活泼、好动、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思维、认知特点,优化一体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学得清楚,学得透彻”。

(1)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概念由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杰瑞尔·巴维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将情境教学应用到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人教版3\~4年级体育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和传接球等技术动作。采用单纯的语言表述和讲解,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让课堂“学”的氛围活跃起来。

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现代信息科技从网络上搜集、下载有关篮球比赛的视频,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视频等。教师可从视频中提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片段,通过剪辑和加工,将其制作成3\~5分钟的微视濒,在课堂“学”的环节中进行播放,将学生带到可视化的比赛情境中,让学生感受篮球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实用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令其主动投人技术动作的观察、思考和模仿中。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还能实现信息科技的“跨学科”融入,借助对信息设备播放功能的操控,实现重复播放、慢放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细腻,学得更加准确,从而提升“学”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1.pd原版全文

(2)开展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概念由瑞典学者奥夫斯奈特和赫兰科正式提出,主张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其轻松、愉悦的特点赢得了许多学生的喜爱并以此得到在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普遍推广。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并引入小游戏,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例如,“小篮球”教学中,在学校“原地运球”技术动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寻找玩伴,两人一组结成对子,组织学生开展“运球拦截”小游戏。听到教师发出的“开始”指令后,持球的学生可尝试原地运球,另外一名学生想方设法截断。运球的学生一旦脱离原位或“小篮球”脱手,便视为落败,二人转换角色,进行下一轮游戏。

通过这种小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和领悟“原地运球”的动作方法,比如,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以此扩大身体活动范围;两膝弯曲,重心下沉到两腿之间,以此稳定自己身体;五指自然分开,扩大控球面积等,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这种先玩后教的方式,还能够让教师发现每个学生在运球中普遍性和个体性的问题,确定整体示范和个别指导的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讲解示范,指导要领

讲解示范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的方法和要领,理解并记忆技术动作的名称等。讲解示范包括分解示范、对比示范和整体示范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讲解示范方式的灵活调整。

例如,人教版3\~4年级体育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教学中,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教师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原地运球”中存在的不足,比如个别学生两脚左右或前后虽然开立,但是两膝弯曲幅度较小,运球时的重心较高,身体前倾的角度较小。而上臂和手部动作则存在普遍性问题,比如手指张开幅度不足,触球部位以手指为主,运球时以肘关节为轴等。教师可根据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示范。如针对学生运球时两脚、两膝、上体以及重心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示范”的方式,教师示范正确动作,与学生的错误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在“找茬”活动中掌握动作要领;针对运球时手指和手臂动作出现的偏差,教师可采用“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结合的方式,将运球动作细化到手指张开的角度和手掌触球的具体部位,以此实现“点”“面”结合,教法多样,让全体学生均能在有限时间里系统地领会原地运球的动作要点。

3.探究尝试,指导点拨

讲解示范中,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存在差异,领悟的程度存在不同,进而造成学生之间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的分别,对此,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划分出多个异质化合作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探索、尝试,分享和交流,教师可在学生熟悉“原地运球”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下沉到学生群体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点拨,纠正每个学生的动作偏差,以此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二)练:注重实效,强化技能

“练”是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前的设计和规划,为学生预留充足的练习时间,比如课堂预留30分钟时间练习,体会手和手臂动作,大课间30分钟用于熟练、内化,教师需在“练”的环节中做好指导,以此提升“练”的实效。

1.细化训练项目

体育教学中的每个技术动作均可视为一系列细微动作的组合,每个细微动作都会影响技术动作的整体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技术动作的分解,确定具体的训练项目,从而提高“练”的针对性。

例如,“小篮球”中“原地运球”动作可分解可细化为眼晴的注视、身体的协调、手腕的跟随等诸多细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细分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原地运球时,眼睛需要始终注视着篮球,跟随篮球的运动而转动头部,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篮球的方向和高度,因此需要对学生的注视能力进行分组训练。训练中,一位学生站在本小组成员的前方,做出各种手势和指示。小组成员运球时需要观察这位学生的手势,用眼睛余光注视并控制篮球,以此锻炼学生的专注度;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弱光和强光下交替进行注视能力训练,以提高学生眼晴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丰富训练方法

“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多样化训练方法的运用,以此提高训练活动的新颖性,增强学生对训练活动的体验感。例如,在“小篮球”教学中,针对原地运球技术动作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时,教师可引入“情境教学法”,播放富有节奏感的动感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抖动手腕,手臂随着篮球的运动而运动,保持自然和协调。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哨音引导训练,让学生的运球富有韵律感。通过训练方法的变化,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挑战心理,又能提高训练的灵活性,提升“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赛:激发潜能,提升素质

“赛”是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赛”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学习和训练的方向,让学生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而且,比赛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且复杂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够在比赛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通过个人努力和团队协作化解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运动素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在“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教师遵循新课标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各类比赛的机会。

例如,人教版3\~4年级体育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教学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和传球等技术动作的要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以及篮球技术动作掌握程度,将学生划分为多个组间综合能力相当的比赛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化比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