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谢红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05-04
新课标要求课程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艺术型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也为美术教育改革铺垫理论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探究更具质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主动应用线描画构建美术课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一、概念概述
(一)线描画概念
线描画顾名思义就是由规律排列的线条组成的画,依据线条的轻重、粗细、表达绘画对象的体积、形态、质感等,主要用铅笔、钢笔、炭笔绘制。线描又叫白描,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相比水墨画、油画,线描画的画法更加开放、“自由”,不仅可以用长线勾勒绘画对象轮廓,还可用规律的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直线和波浪线、黑线和彩线等线条进行深层、具体、细致的刻画,能够让学生在创作、绘画过程中捕捉灵感,创作新的作品,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具有较强的培养作用。线描画绘画技巧具有简单性、随意性特点,核心是对线条的控制和使用,其中直线、弧线、竖线点、折线、斜线、波浪线使用频率较高。不仅如此,线描画风格夸张,多用于建筑、家居装饰方面,是学生认识、接触线描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想法、认知、经验将线条组合,了解不同线条组合、搭配呈现出的效果,关注学生进行线描画创作时的创意性、层次性,在恰当时机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促使幼儿进一步发散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的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核心素养进行明确界定:“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研究视角看,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核心素养发展至今,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而是以社会发展为立足点,重视学生对社会、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所以,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看,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全面型、素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线描画的价值
(一)利于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线描画相较于教材中的美术知识,更具灵活性、多变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颖事物探究兴趣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充分增强学生专注力,从而深入分析课程中的美术知识和思想等方面内容,提升美术能力,形成核心素养。通过上述过程,学生还能感知美术学科的魅力,对美术形成浓厚探究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影响下形成终身发展意识和思想,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教学功能和价值。
(二)利于增强学生绘画感受
小学阶段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表扬,喜欢成就感、荣誉感,并具有较强表达、表现欲望,也是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美术学科中对与错的概念相对较为模糊,甚至小学阶段美术不涉及对、错,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作力、表现力和审美力等方面能力。而线描画作为美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直观、简洁地展示画面中的黑、白、灰,使学生基于三者之间的比对感受艺术之美,从而对美术知识形成深刻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感受,从而积极、主动地投人课堂,形成美术核心素养。
(三)利于推动学生智力发展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但并不意味学生放飞自我,而是思维更加活跃、发散。将线描画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发散性和活跃性,加之教师的引导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深层次把握美术知识的同时提升智力,并作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真正实现全面、综合的提升和发展。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线描画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线描画兴趣,以兴趣为学生学习导向,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美术学科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在小学美术中开展线描画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线描画线条的长度、形态、粗细、密集程度等方面内容,丰富线描画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作线描画提供素材、灵感和参考基础,使学生在研究“线”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奥秘,对线描画形成直观、全面、综合的认知,从而对线描画产生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感受不同形态、不同密度、不同组合的线条呈现出的美感和生动感,基于观察直观性的提升,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深人感受、体会铺垫坚实的基础。
以“正面的头像”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增加学生对线描画感悟、理解深度,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统一观察主体,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白板展示的作品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头像脸型、发型、五官等方面的塑造知识,教师可以将真实、简单的头像转变成线描画,如以弯曲、紧密的线条表示头发发型和发丝走向,以短小、松散、不规则线条表现五官等,并组织学生关注线条走向、形状、排版等方面内容,使学生明确“线”的走向、排版等方面内容的差异表现出的不同感觉。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注意引导,如展示不同走向、密度、长短、形态的线描头发画,指学生根据线描展现的发型和头发数量联想人物形象,并为学生提供分享机会,进一步感受线条的组合差异对画面的影响,而后,引导学生利用对线描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人物正面头像,提升学生想象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线描画的展示和教师指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层次把握头像线条走向,还能明确不同线条排列组合形成的效果和感受,从而游刃有余地展现内心的想法,提升学生线条把控力、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知力,培养核心素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2.pd原版全文
又如,在开展“线描外形”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让线条“动”起来。课程以用线条描绘物品外轮廓为核心,常规性、专业性特点较为突出,趣味性中规中矩,难以快速点燃学生绘画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可以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让线条“活”起来,将希沃白板一分为二,一半展示真实的事物,另一半在白色的背景板上展示线条“模仿”事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跟随线条的变化描绘物体轮廓,体会线条的灵动与美感,而后,组织学生运用“灵活”的线条开展绘画创作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将普通头像转变为线描画、让线条“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绘画技巧、轮廓勾勒技巧,感受不同线条组合的效果、美感,切实感受线条的灵动,形成独特的绘画感悟与体会,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的发展。
(二)加强绘画概念渗透,夯实核心素养基础
教师在开展线描画教学活动前,学生对线描的理解和感受具有较强模糊性、整体性,缺乏针对性、细致性特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所讲内容、学习素材等方面内容的理解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影响线描知识和内容的把控,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线描画概念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明确线描画的概念、价值和作用,提升学生对线描画的重视程度,并基于对线描画的理解将其运用到艺术创作、文化理解中,真正发挥线描画对学生显性、隐性的培养作用,提升艺术素养、审美素养和创作水平。所以,教师要构建多元线描画课堂,全面、细致地渗透线描画概念、价值和意义,推动学生全面、综合提升和发展。
以“节日联欢会”为例。课程以生活节日为核心教学素材,也是课程独有的特点,对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方面能力具有重要培养作用和价值,教师要把握课程特点,加强线描画概念渗透。学生在幼儿园、生活实际已经接触过不同节日的饮食或饮食图像,由于低年级学生阅历有限,对节日食物的印象停留在彩色卡通或写实图片,缺乏对食物形象的抽象理解,而学生的抽象理解是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以中秋月饼为例,教师可以改变具体形象的塑造形式,基于低年级学生对月饼形象的认知展示线描月饼,即运用线描塑造月饼,并引导学生分析线描月饼与卡通、写实月饼的差异,使学生明确线条对实际物品的刻画作用、效果,并提出对应问题:“当只有铅笔时,可以运用哪种方式刻画月饼?”“颜料稀缺时怎样表现亮面、暗面?”使学生明确线描画的便捷性、写实性等方面特点,意识到线描画对自身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的作用,提升学生对线描画的认识程度。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线描塑造月饼,感受不同形态、密度、长短的线条对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影响,明确线条之间的空间关系,明确不同线条的运用方法,初步掌握线描应用方法,并在长期坚持下形成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线条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和线描对创作的作用,从而对线描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铺垫艺术表现、创作能力基础,传承中华传统绘画方式,提升文化理解素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教师可以展示节日相关的经典线描画,文化、线描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推动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际物品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要凸显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线描是学生美术创作的重要方面,可以为学生创作提供灵感,强化学生艺术表现力。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艺术创作倾向于具体形象的彩色创作,虽然同样是创作,但一定程度上局限学生思维发散性、知识整合性,加之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其他学科素材等方面内容,如果学生仅局限于生活、所学知识进行创作,那么难以真正形成美术核心素养。学生局限于课内知识进行创作的根本源于思维,难以将内心所想、生活所看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缺乏艺术抽象思维,导致学生在艺术创作时以客观事物形象构建为主,难以真正发展艺术创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实际物品开展美术线描画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线描展现生活实际物品,为学生抽象具体事物提供方向和渠道,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线描和彩色卡通形象进行艺术方面的创作。
以“走进名作”为例。单元主要围绕世界名著的欣赏、亮暗面的学习等内容展开,而名作学习与鉴赏息息相关,其中不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柏树中的麦田》等,在开展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物品还原画中景象,将真实、新鲜的向日葵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著名艺术家凡·高对向日葵的艺术加工,抽象成艺术作品。凡·高的《柏树中的麦田》难以通过实际物品塑造具体场景,但教师可以以新鲜的麦子和柏树模型塑造具有真实性的场景,使学生明确艺术家对具体事物的艺术加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物品,通过味道、纹理、形态、组合等方面内容运用线描结合水彩、油画棒、彩铅方式展现自己眼中的向日葵和麦田,并引导学生根据感觉、想法在画中题诗或留言,表达情感和意境,为学生创作能力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四)构建开放美术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通过教师引导和课堂实践,学生对线描形成深刻的理解、认知和运用能力,实现对线描画的文化传承,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开放的美术课堂,让低年级学生依据线描、水彩、具体形象等方面知识储备进行自由创作,整合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感知等方面素养,使学生将形成的素养整合,真正形成美术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可以构建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创作、创新,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集中体现到创意实践中,使教师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建议,并根据班级整体学生的差异调整后续教学方法和教学深度、计划,构建适用于学生实际的美术线描画课堂,推动学生综合成长和发展。
以“节日真快乐”为例。这是一年级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学生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收获丰富的创作经验、美术知识和线描运用技巧,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节日相关知识基础上构建开放型课堂,让学生自选主题,并且放宽选题范围,如学生可以以生活、节日、想象、城市、动物等方面为题,自拟作品主题后,根据所学知识、内心想法、线描技巧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一定问题,如造型问题、色彩边界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但避免修改学生画面布局、形象等内容,仅讲解技巧和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充足空间和时间。此外,教师可以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合各个领域的形象,如星星、草地、汽车、轮船等形象,为学生提供灵感,发挥思维作用,充分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高美术综合能力。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以“小教师”的视角分享自己创作历程、创作理念和情感方面的表达,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评论,也可给予鼓励,而教师负责统筹全局,如学生之间夸赞较多,教师就适当提出建议,如果学生之间建议较多,那么教师就以鼓励、表扬为主,树立美术创作自信,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消除骄傲心理,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创作和学习,加大对美术对学生终身的影响力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真正明确线描画对学生成长、发展和提升的作用。基于小学美术开展线描教学活动,教师要以线描画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加强绘画概念渗透、实际物品开展教学、构建开放美术课堂四方面设计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吸收美术知识、线描画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元素,在深度把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发展美术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课程总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丽君.指向创意实践的小学美术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探索:以《手提袋》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4):73-76.
[2]孙希.分析小学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12):87-89.
[3]苏庆丽.在新课程标准下打造高效美术课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2):126-128.
[4]雷国宝.微课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2(24):164-16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