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作者: 陈小勇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113-0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准则与法治规则,同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然而现实中,教学实践往往呈现出一种疏离状态,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过于抽象,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缺乏足够的联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无趣甚至无关紧要。这种脱节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与责任感青少年的必然选择。通过将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需求对接,课程的实际效能能够显著提高,这也是提升初中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普遍偏低。理论灌输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课程枯燥乏味,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也因此大打折扣。
当学生无法看到课程内容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关联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显著下降。课程的魅力与影响力本应来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解析与指导,这一课程价值却在教学中被低效的设计所削弱。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进一步限制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活动、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虽然易于组织和管理,但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课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机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或判断能力。教学方式的单一不仅让课堂变得平淡无奇,还与课程本身强调实践与行动的核心理念相悖。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利用往往局限于教材和固定的课外资料,而忽视了生活实际中丰富的教育素材。社会热点事件、社区活动、法律案例等都可以成为有力的教学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常常不足。这种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也让课程的实践价值无法完全显现。合理整合和利用生活实际中的资源,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二、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比如,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案例,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用法治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还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贴近生活是教学激发兴趣的重要原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真实问题。通过将课程内容融人生活场景,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比如,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法律程序;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则能够帮助学生体会道德行为的社会影响。这样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还能让他们在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课程内容的价值。
(三)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非单纯依靠课堂讲解能够形成,而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得以内化。在学习中融入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例如,参与法律宣传活动或社区服务,可以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更深刻地触及学生的内心,促使他们形成长期稳定的责任意识。
(四)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
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课程与学生现实需求的契合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复杂的道德与法治概念,还能够增强课程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意义。这种结合能够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当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连时,其教育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策略
(一)深度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其在校内外的表现,了解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困惑和成长需求。这些信息可以成为课程素材的重要来源。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亲历的生活故事或从身边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师生共同挖掘这些素材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以“成长的节拍”中的“认识自己”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堂以“发现自我”为主题的活动课。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中学生成长故事引入话题,例如某位学生在适应中学生活时遇到的困惑以及最终找到自我定位的过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入中学以来,他们有哪些重要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哪些影响。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他们对变化的感受和认识。在课堂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鼓励每位学生填写一张“自我剖析表”,包括“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希望改进的地方”以及“我为此采取的行动计划”。完成后,学生将其与小组成员分享,并从同伴的反馈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后观察到的变化记录下来,在未来的课程中进行回顾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自我剖析与群体互动中,不仅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逐渐建立了以积极态度面对成长挑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1.pd原版全文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景模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具体场景,如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或应对误解等,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现问题解决过程。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他们在虚拟的实践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和行为的后果。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辩论、游戏或互动讨论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案例或分享心得,将课堂的互动延续到课外,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友谊的天空”单元中的“和朋友在一起”,设计一堂关于“如何处理友谊中的冲突”的情景模拟课。课堂开始时,教师向学生描述一个情景:两位同学在合作完成一项班级任务时因分工问题产生了矛盾,双方都觉得对方没有尽责而拒绝沟通。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矛盾双方、调解人、旁观者等),要求他们根据角色的立场和性格特点进行表演,尝试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并随时介人,引导他们更真实地展现情境中的情绪和行为。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调解人,你会如何劝解双方?矛盾双方是否可以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冲突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式。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冲突解决中的有效策略,并结合课文中的友谊主题,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维护友谊。课堂尾声,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处理友谊问题的经历,写下对冲突和解决过程的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友谊的珍贵,同时学会用规则与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能够将课程内容从课堂延伸至真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环境保护或公益宣传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身体力行,更要求他们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安排,并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记录或成果展示的形式,将活动的成效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融入知识体系。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则在活动前、中、后起到策划者、指导者和总结者的多重角色。
以“关爱他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次以“传递温暖,关爱社会”为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关爱他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列出可实施的活动清单,如探访敬老院、协助社区清洁或举办公益义卖等。最终确定任务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每组的具体职责与目标。例如,探访敬老院的小组需要准备问候语和文艺表演,与老人互动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负责社区清洁的小组则要规划清理路线,分配工具,并确保垃圾分类规范。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全程陪同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例如如何与老人沟通或如何更高效地分工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实践成果,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活动体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理解社会责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最后,教师布置课后反思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活动报告,记录他们对关爱他人的深人认识以及未来改进的计划。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勇担社会责任”的理解,将课程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连。
(四)引入热点事件,增强课程时效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事件,使课程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效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深度思考。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主题,筛选具有教育意义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如交通管理、公共卫生、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典型案例。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后的社会规则或法律依据。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的影响,并思考规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作用。在活动组织上,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规则内涵的理解。最后,教师需要总结热点事件与课程主题的关联,并通过案例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课堂讨论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结合“维护秩序”这一课内容,选择一个近期与交通规则相关的热点事件,如某地因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事故作为课堂案例。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播放事故的监控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具体情节,并对违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描述。随后,教师设置几个讨论问题,如“违反交通规则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当事人遵守规则,是否可以避免悲剧发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在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组织学生总结“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具体条款,帮助学生理解规则在保护公共安全中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鼓励他们观察身边是否存在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份“维护交通秩序宣传方案”,通过标语、宣传画或短视频等形式表达对规则的理解和推广意愿。这样的教学活动将热点事件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增强了学生对规则的实际感知和自主践行的动力。
(五)构建家校合作教育机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合作是一种能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家校沟通的常态化机制,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或家校互动活动,向家长介绍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使家长能够清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相关教育元素,例如通过家庭讨论、任务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家庭情境中理解规则和道德的具体表现。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交流活动,分享在家庭教育中发现的优秀经验,促进家长间的互相学习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设计联合教育活动,既可以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也可以是家长在家庭内部单独开展的教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带有教育性的家庭实践任务,并通过家长的反馈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帮助家长提升自身教育素养,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支持学生在规则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养成。通过紧密的家校合作,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获得持续而一致的教育支持,使课堂内外的学习实现无缝衔接。
四、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等策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力。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学会用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育途径,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左秀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J].今天,2023(2):297-298.
[2]彭明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J].散文百家,2021(21):122.
[3]吴汉宗.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路径[J].天津教育,2023(20):44-46.
[4]温建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及有效性[J].天津教育,2022(25):104-106.
[5]林月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结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22) :43.
[6]董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495-496.
[7]郝丽艳.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1(16):57-5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1.pd原版全文